【摘 要】
:
近年,雨洪、内涝灾害频发,传统聚落却能“独善其身”。一方面得益于“靠山、临水、让田”而居的传统聚落择地智慧;另一方面源于先民在长期的水资源管理、与洪涝灾害相斗争中积累的一系列低影响、多功能复合且暗含生态理念的在地理水智慧。本研究以福建省山地型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梳理与呈现其在防洪、排涝、用水等方面的理水模式与营建智慧。探究区别于城乡“雨污收集-输送-污水处理-排放”的有组织、集中快排的排水组织方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雨洪、内涝灾害频发,传统聚落却能“独善其身”。一方面得益于“靠山、临水、让田”而居的传统聚落择地智慧;另一方面源于先民在长期的水资源管理、与洪涝灾害相斗争中积累的一系列低影响、多功能复合且暗含生态理念的在地理水智慧。本研究以福建省山地型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梳理与呈现其在防洪、排涝、用水等方面的理水模式与营建智慧。探究区别于城乡“雨污收集-输送-污水处理-排放”的有组织、集中快排的排水组织方式。研究基于整体分类-典例研究-共性归纳的思路,结合文献梳理、田野调研,以雨水渗排路径为脉,从聚落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级,系统梳理、推导传统聚落理水系统的空间组织及其运作体系。研究分3个部分:(1)基础研究:因循地形条件,将福建山地型传统聚落分为地脊线型、山地阶地型、谷地依山型与谷地集聚型4大类,分析各类型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遴选5个代表性传统聚落。(2)解决问题:首先,应用“宏观(聚落选址与格局)—中观(街巷空间)—微观(院落单元)”的嵌套式层级分析法,构建传统聚落理水系统的研究体系;其次,以雨水渗排路径为研究脉络,基于典型案例,厘清各类型传统聚落理水系统的空间构成及其组织规律,对比其中的个性与共性,梳理、总结福建传统聚落“滞、渗、导、排、蓄、净、用”的理水7模式;最后,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培田村为例,系统解析“聚落环境-整体格局-街巷空间-各院落单元-街巷空间-周边环境”分级空间组织体系的内部构造及其运作体系,呈现传统聚落理水智慧模式。(3)应用策略:提炼传统聚落理水智慧,针对现代村镇水治理现状,将传统聚落理水基本模式转译为村镇水治理的应对策略,包括:源头分散滞留雨水;本土材料的雨水渗蓄;慢排缓释、“重力流”做功的疏导、排涝路径;低影响开发的调蓄、净化、用水。因地制宜、因水制宜的理水路径选择;理水模式以及各理水要素间多重功能复合组织。本研究以福建山地型传统聚落为例,从理水智慧的研究视角,探索保护传统聚落文化遗存的研究新路径,针对现代村镇雨涝频发问题研究传统聚落理水智慧的现代转译。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以港兴市,工业强市”的政策号召下,莆田沿海区域成为工业集聚强劲的环“三湾”临港产业带。而之前作为莆田市工业核心的两县城关,工业地位一落千丈,亟待相关理论支持,帮助莆田市在“退二进三”顺利转型的同时能够争取打造工业新模式,发展工业旅游产业,为工业产业赋能。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控八闽水陆要冲,呈三湾环绕、三溪纵横之势。境内近代工业源于清末教会创办的面粉厂;抗战时期,沿海工业弃海入山,莆
中国的传统村落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影响下,蕴藏着丰富绚烂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呈现出形态各异的表现形式。福建省的地形相对高差较大,山地丘陵的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0%以上,福建省中部更是以山区为主,但现有对闽中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较少,且多集中于村落中的土堡单体。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定为闽中山区具有代表性的宗族文化的传统村落,深入分析村落整体格局、街巷肌理、建筑形态等方面与地域环境的关联性。地处
我国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通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风俗习惯等因素存在着密切联系,其村落特色随着村落不断地演变而逐渐凸显,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及历史印记的宝贵遗产,而本文研究对象河洛地区的洛阳甘泉村则是因瓷而聚、因瓷而居,因瓷而续且具有地域性的特色传统村落。甘泉村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厚,古甘泉人因瓷土资源聚集于此,并开始发展瓷业和营建因地制宜的传统村落,在瓷缘关系不断影响下,甘泉村逐渐形成了具有瓷缘文化
近年来,太阳能因其储量大、绿色无污染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可以通过光生伏特效应直接把光能转换成电能,但是硅的禁带宽度为1.12e V,这导致太阳能电池仅能高效吸收利用1000 nm附近的光子。而对于其他波段(尤其是300-500 nm波段和1100 nm以上波段)的光子,光谱响应非常弱。这种光谱不匹配现象严重限制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引入光谱转换材料,把不能
传统村落是人类因地制宜营建而成的古老家园,依托生态,承载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点滴,是重要的“三生”(生态、生产、生活)历史文化遗产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二元差距”在不断拉大,村民的进城就业导致了村庄常住人口锐减,承载了中华千年传统文化的村落空间环境日渐衰败,传统村落正在逐渐“空心化”,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本文以福安市康源传统村落为例,希望对其通过活化利用进行
非线性光学材料在光学交换、光通信、信号处理、核聚变、安全信息贮存以及现代军事等领域中有着潜在而广泛的应用。随着超快激光器和非线性测量技术的发展,广大科研工作者开始致力于探索、设计、合成具有良好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新材料,尤其是光限幅材料。目前研究比较广泛的光限幅材料有金属类、半导体类、有机染料等。而具有高度定制化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在这方面的应用报道却比较少。本课题选用表面配位金属-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在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然而,由于现有城乡规划体系尚不完善,传统的村庄规划大多从宏观的层面关注村庄的发展与建设。一方面,乡村规划内容以文字条文为主,用语过于专业化,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乡村设计正在起步,规划控制缺乏弹性,设计实施难以深入,导致乡村建设失控无序,设计问题层出不穷。导则是一种有效的指导控制工具,然而现有的设计导则,大部分是针对城市而制
偏振光探测器在光学和光电子器件等应用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二维材料是组装偏振光探测器件的重要基础材料。目前,传统的二维无机材料存在合成工艺复杂、器件集成繁琐和难获得大尺寸晶体等尚需改进之处,而二维多层杂化钙钛矿材料具有结构各向异性强、合成条件温和、晶体易制备和相稳定等优势,已逐渐发展成为偏振光探测领域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候选材料。本文以三维钙钛矿AMX3为骨架模板,将芳香胺作为层间阳离子,通过“
传统聚落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土情结的情感维系。伴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发展,聚落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而城市的快速发展下,传统聚落及其建筑面临着衰落乃至断续的危机。研究传统聚落及其建筑形态是对地域历史文脉的延续、建筑遗产的保护,也是对劳动人民的营造智慧和乡土基因的传承。椿阳村传统村落位于戴云山脉下,隶属福州市永泰县梧桐镇,属山区河谷地形传统聚落。村落位于大樟
传统村落在选址、布局、营建等空间营建中颇具传统智慧。伴随国家文化自信、生态文明政策的提出,传统村落价值的挖掘日益受到重视。流域在古代农耕文明时期扮演交通枢纽这一重要角色,是地理、文化高关联度的人聚单元。大樟溪流域是福建省中部传统村落分布的高集聚区,具有高山广水茂林、多元文化的地域特色,成为研究传统村落空间营建智慧的典型地域单元。在此背景下,研究大樟溪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有助于从区域角度、系统性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