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正面战场的战斗,是现代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国抗战,其特殊的性质、战斗的艰苦卓绝与伟大牺牲使它成为文学取材的富矿,在20世纪40年代和“新时期”以来都产生了许多高水准的文本。随着重新认识抗日战争潮流的兴起,此前多被忽视的正面战场的抗战文学再度进入了读者和研究者的视域。本文旨在通过聚焦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远征军文学,全面整体地研究其内容、形式、性质和伦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正面战场的战斗,是现代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国抗战,其特殊的性质、战斗的艰苦卓绝与伟大牺牲使它成为文学取材的富矿,在20世纪40年代和“新时期”以来都产生了许多高水准的文本。随着重新认识抗日战争潮流的兴起,此前多被忽视的正面战场的抗战文学再度进入了读者和研究者的视域。本文旨在通过聚焦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远征军文学,全面整体地研究其内容、形式、性质和伦理,从而丰富抗战文学研究,深化对历史记忆与文学想象关系的认识。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写什么”分析远征军文学的内容,择取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空间意象”:滇缅公路和野人山,从它们描绘的景观来探究空间意象如何成为一种认识装置,从而呈现历史与文学的互动;
第二部分从“怎么写”的角度切入,分析文类在远征军文学书写中的建构功能。纪实与虚构是颇具形式意味的文类选择,具有象征意义,而处于虚实之间的文本则产生了叙述的裂缝,折射出历史记忆与文学想象的关系;
第三部分通过比照20世纪40年代的文本,研究在现实的掣肘下,“新时期”以来的远征军文学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进行妥协的,从而使自身具备了某种“神话”性质;相关的叙事行为在承担对历史的记忆责任上又呈现了何种叙事伦理。
其他文献
论文以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中国研究现状和日本研究现状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和日本的《局外人》研究做全面的梳理和总结。通过对两国研究现状的比较、评析,探索中日两国在《局外人》研究中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独创点,并且分析形成两国各具特色研究现状的原因。 论文的绪论部分首先阐述在文学研究中学术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再对国内加缪小说学术史的研究进行综述。该部分提出,目前国内的学术史
仪式包容广泛,被认为是一个“从内涵到外延都不易框定的巨大的话语包容”。一种简洁而有概括性的分类方法将仪式分为时序仪式、生命礼仪与宗教仪典三大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作家让·热内的代表作《女仆》《阳台》显示着对个体生命内部的极度关注与深刻发掘,呼应着生命礼仪的仪式径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行健的代表作《冥城》《山海经传》中的仪式书写则显示着对宗教仪典径向的青睐。本文以四部戏剧为研究对象,剖析让·
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成长于西方殖民统治下的约鲁巴部族社会,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和文学熏陶,其文学创作受到约鲁巴传统文化、两希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性。约鲁巴传统文化的代表形象奥冈大神,是索因卡作品中的重要意象。索因卡不满足于对奥冈形象的直接挪用,而是有意识地在文学创作中,跳出本土文化视野,借用两希文化视角来审视约鲁巴文化,对奥冈形象进行创造性的重写。索因卡在重写的过程中,强调奥冈身
唐代诗歌作为唐朝文化的重要形式,其丰富的内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唐诗中有丰富的意象,其中,作为诗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城市是唐诗众多意象中的一种。唐代诗人在长久的诗歌创作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城市的情感内容:北疆苍茫的荒漠让人在风沙中感受悲壮;岭南荒僻的沼瘴使人在南国里遐思浮想;江南细腻的烟雨惹人沉醉在风花雪月;蜀中崎岖的道路勾起落魄之人的苦吟低唱。城市被不同的诗人赋予了深切的情感,许多城市诗
李娟散文中新疆风景的日常化书写在当代新疆散文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定位,这一种日常化写作不仅与作家本人的生活有关,而且从当代新疆散文的发展变化来看,日常化写作使得新疆书写有了新的历史意义,真正回归了新疆人们生活的日常。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李娟散文与当代新疆散文的发展历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将以李娟散文为主,展开对其新疆书写的讨论。本文将以李娟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日常化书写为中心,综合文本构成,作
20世纪30年代是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发展的高潮期,出现了一大批运用电影手法来进行小说创作的作家,其中的佼佼者就包括穆时英。同时拥有小说家、导演、编剧、电影理论家等多重身份的穆时英,虽不是联结电影与文学的第一人,但他小说中运用的电影技巧却是不容忽视的,也因此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穆时英在对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时期的美国好莱坞电影观念与苏联蒙太奇电影观念的接受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电影观念,并自觉
作为当代文坛上曾备受争议的“私人化写作”、“女性主义写作”的代表作家,林白在前期的创作中注重对女性自身欲望和内心私密体验的描述,这一时期她笔下的女性人物完全拒斥外部社会和现实生活,渴望从男权社会和主流话语世界中逃离,从而建构出一个仅有女性自己的封闭的私人空间。但随着私人化写作逐渐沦入素材的重复和被商业社会消费的困境,林白作品中的女性也在“逃离”中“落网”。不过林白的写作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万物花开
《文艺报》于1978年5月正式回归文坛。复刊后的《文艺报》不再只是“党的喉舌”,它顺应时代潮流兼具推动思想解放的任务,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在新时期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推动了文坛巨大动荡之后的“灾后重建”。但《文艺报》却在八十年代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冲击(尤其是“现代派”思潮),处于若不坚持现实主义走向形式技巧地探索,文学会被社会边缘化,而批判“现代派”又使得《文艺报》自身被文坛边缘化的两难处
本文选取“呼喊类”常用词中的“呼、唤、叫、喊”为研究对象,结合现代语言学理论,采取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相结合、事实描写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呼、唤、叫、喊”虽都沿着呼喊→召唤┄去做→称呼这一语义演变链发展,但是其意义产生时间有先有后,发展有快有慢,且每个意义在不同时代的用法也不一样。本文分为先秦-西汉、东汉-隋、唐-清三个历史时期,对每个时期的“呼、唤、叫、喊”的意义与用法作共时的分
远藤周作(1923—1996)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基督教作家。他的作品以艺术形式探讨神与人、信仰与人生、死与生等宗教主题,其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亦呈现出立体而复杂矛盾的性格特点。本文选取远藤周作的三部长篇小说《丑闻》《恶灵》及代表作《深河》为中心文本,试图以心理学的角度去阐释小说中人物的“双重人格”,揭示个体心理潜伏的阴暗欲望的表现和危害,进而探讨人物的救赎问题。 论文首先分析作品中具有双重人格的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