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唐代诗歌作为唐朝文化的重要形式,其丰富的内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唐诗中有丰富的意象,其中,作为诗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城市是唐诗众多意象中的一种。唐代诗人在长久的诗歌创作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城市的情感内容:北疆苍茫的荒漠让人在风沙中感受悲壮;岭南荒僻的沼瘴使人在南国里遐思浮想;江南细腻的烟雨惹人沉醉在风花雪月;蜀中崎岖的道路勾起落魄之人的苦吟低唱。城市被不同的诗人赋予了深切的情感,许多城市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歌作为唐朝文化的重要形式,其丰富的内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唐诗中有丰富的意象,其中,作为诗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城市是唐诗众多意象中的一种。唐代诗人在长久的诗歌创作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城市的情感内容:北疆苍茫的荒漠让人在风沙中感受悲壮;岭南荒僻的沼瘴使人在南国里遐思浮想;江南细腻的烟雨惹人沉醉在风花雪月;蜀中崎岖的道路勾起落魄之人的苦吟低唱。城市被不同的诗人赋予了深切的情感,许多城市诗歌还显示出了相似的情感内容,鉴于此,本文将唐代诗人对“双都”和其它州城的情感内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诗人们的都州情结、探讨诗人的心理结构、揭示诗人的精神地图,来探讨心理、文学和地理之间的关系。所谓“双都八州”,指的是本文以唐代的十座城市为研究中心,它们分别是:都城长安、东都洛阳、扬州、苏州、杭州、益州、凉州、幽州、广州和升州。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论题的写作缘由、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
正文部分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是建构客体空间,即展示客体空间中都州的空间分布特点。都城和州城的概念在古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有必要说明和界定。唐代的州城在空间分布上大致是以各州府治所为核心,呈多点辐射型结构分布,部分区域州城分布相对密集。
第二章是叙述文本空间,即叙述唐诗文本中涉及的州城意象描写和诗人的州城情结探析。州城意象除了指诗歌中涉及城市名称之外,更包含城市中的地标性建筑描写。通过检索对比,笔者选择出《全唐诗》中较为有典型性的城市,组成“双都八州”的意象群,再分别从诗歌描写中概括其对应的诗人州城情结内容。
第三章是主体空间的设想。主体空间中的“主体”是指诗人这个主体,通过分析唐代诗人的州城情结,引进心理学的知识,将诗人的州城情结与需求层次理论相对应,再模拟出唐代诗人的心理结构图。通过心理结构图,再演化出唐代诗人的精神地图。
第四章是前三章的融合,主要叙述从客体空间、文本空间到主体空间的内化聚合及州城情结和精神地图的文化意义。主要分析三个空间之间发生内化聚合的条件、内化聚合给诗人的影响以及研究州城情结和精神地图的文化意义。
其他文献
正确地理解与适用“同时构成其他犯罪”条款的理论基础在于正确认定行为个数以及想象竞合与法条竞合的区分。为了正确认定行为个数,应当将法益原则和主行为重叠原则结合。法益概念能使行为单复数的认定标准更加罪责相当、判断明确且评价简明。这就意味着对行为个数的甄别必须要坚持自然意义与规范意义的双重考量:首先以自然的角度去考察,从社会的一般观念出发,无需借助法律规范的价值评价标准,从自然事实的角度考察是否数个犯罪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我国自试点工作以来,对于案件繁简分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既有程序法上意义,同时也有实体性上的意义,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给予被追诉人实体上的量刑从宽也是其制度目标。虽然我国在程序法中已经明确规定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但是在实体法上并未明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规范依据。随着人们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认识的不断加深,该制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完
市民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早期先哲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认为,市民社会的概念与城邦的概念基本上是重合的,独立的市民社会概念此时尚未形成;到了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开始为商品经济寻求理论的根据,并试图用它来说明国家的产生及其本质的时候,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范畴实质上已经形成。霍布斯、卢梭、亚当·斯密等人提出并阐述了市民社会的概念,市民社会开始作为独立于“政治国家”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集》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纂的一部重要的、珍贵的甲骨著录书。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中下三卷,共670页,著录了一批十分珍贵的甲骨文资料。其中有许多甲骨文未被著录过,在本书中为第一次著录。《社藏》所收录的甲骨拓片其中部分已为《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所著录,而《社藏》凭借清晰的拓片或照片,吸收前人的考释成果,后出转精,释文大部分较为准确。但
《宜弦堂诗钞》是清代金华诗人曹开泰的唯一着作,现存道光年间孤本,共十二卷,藏於台湾大学图书馆。 曹开泰创建北麓诗社,力倡吟诗,开一时耽吟之风气,是乾嘉年间金华诗坛的领袖人物。但截至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曹开泰个人及其诗文的研究成果问世。有鉴於此,本文将对《宜弦堂诗钞》进行点校整理,并对曹开泰生平与交游加以考证。 全文共分上下两编。上编是研究篇,以《宜弦堂诗钞》为基础,结合其他文人诗集与地方史料,
清代是女性文学的繁荣时期,不仅文学创作的人数多,且大量诗词歌赋付梓成集,流传后世。更值得关注的是世家大族闺秀“一门风雅”的盛况涌现。安徽歙县何氏家族女性诗人群体就是典型代表。何氏三姊妹佩芬、佩玉、佩珠都是清代中期着名女诗人,她们的文学创作涉及了诗、词、戏曲等方面,如《緑筠阁诗钞》《緑筠阁诗余》《藕香馆诗钞》、杂剧《梨花梦》。在当时享有盛誉,金念曾盛赞何佩芬的诗稿美不胜收;恽珠《国朝闺秀正始续集》说
《新撰字镜》是日本平安时代昌泰年间(898-901)释昌住所编的一部汉和字书。全书共十二卷,约收录两万余字,按照部首分为160部,部分条目附有万叶假名的和训,是现存最早的汉和辞典。该书主要徵引了《玄应音义》《玉篇》《切韵》等内容,对汉语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由“《新撰字镜》概述”“《新撰字镜》校勘发凡”“《新撰字镜》讹误特例例释”和“《新撰字镜》校勘实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
论文以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中国研究现状和日本研究现状为比较、研究的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和日本的《局外人》研究做全面的梳理和总结。通过对两国研究现状的比较、评析,探索中日两国在《局外人》研究中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独创点,并且分析形成两国各具特色研究现状的原因。 论文的绪论部分首先阐述在文学研究中学术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再对国内加缪小说学术史的研究进行综述。该部分提出,目前国内的学术史
仪式包容广泛,被认为是一个“从内涵到外延都不易框定的巨大的话语包容”。一种简洁而有概括性的分类方法将仪式分为时序仪式、生命礼仪与宗教仪典三大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法国作家让·热内的代表作《女仆》《阳台》显示着对个体生命内部的极度关注与深刻发掘,呼应着生命礼仪的仪式径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高行健的代表作《冥城》《山海经传》中的仪式书写则显示着对宗教仪典径向的青睐。本文以四部戏剧为研究对象,剖析让·
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成长于西方殖民统治下的约鲁巴部族社会,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和文学熏陶,其文学创作受到约鲁巴传统文化、两希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性。约鲁巴传统文化的代表形象奥冈大神,是索因卡作品中的重要意象。索因卡不满足于对奥冈形象的直接挪用,而是有意识地在文学创作中,跳出本土文化视野,借用两希文化视角来审视约鲁巴文化,对奥冈形象进行创造性的重写。索因卡在重写的过程中,强调奥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