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儿童化行为背后的意义生产--以对小猪佩奇的消费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136172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人儿童化指生理上达到成年人标准,却依然保留或重新激活儿童化的语言、行为、观念的文化现象。作为现代化的产物,这种现象自西方出现以来便随着社会结构变动渐次东移。
  本文主要以青年亚文化研究的视角切入,采用深度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选取成年人对低龄向卡通形象小猪佩奇的消费与追捧这一从2017年年底逐渐出现并持续至今的现象作为成人儿童化的个案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非目标受众的成年人从对动画片《小猪佩奇》原始文本的错位消费中大致延伸出了“精致的猪猪女孩”、鬼畜视频、“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三类新的意义,这三种意义之间看似没有任何关联,但都是将原作品中的能指与所指进行撕裂后重新拼贴而成,具有明显的随意性、解构性和重构性等后现代色彩。
  其中,“精致的猪猪女孩”不仅是年轻人们乐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谐梗,更准确地概括了当下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在面对工作、家庭、学业以及外貌评价方面的压力时对外展现的状态——一种外显的精致,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展现出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角色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前台”的展演。而“社会人”这个原本就存在于日常沟通交流中的词汇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了内涵的泛化,这种改变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人们思想认知的逐渐开放有着密切地联系。不过,因为和主流文化的解读存在错位,这种泛化受到了来自官方的整理与管制。面对这种收编,当下的年轻人选择了理解与让步。
  整体来看,成年人对佩奇的消费主要是一种消费符号价值的浅层儿童化,除了会受到时间和经济成本的影响,还与社会交往的具体情境密切相关。通过这种浅层儿童化,成年人在面对社会结构施加的各种压力时的一自我调节与控制,其实质是为了避免最终落入消极的深层儿童化而采取的“去儿童化”应对。
其他文献
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场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话语权产生转向,过去被边缘化的群体如今被赋予了表达的权力。社交视频平台以其去中心化、平民化、原创性等特点成为当下大众青睐的自我呈现舞台。为进一步提高大众对这一新型社交空间的认识,本文以赋权理论作为诠释个体自我呈现的前提,以戈夫曼的自我呈现理论分析个体在社交视频平台进行自我呈现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本文以抖音、快手用户作为研究对象,将社交视频平
集体记忆承载着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情感、文化和信念,因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十分重视建构与传承集体记忆。纪录片以其非虚构的纪实本质成为建构与传承集体记忆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传播语境的变化,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与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都随之改变,视频化与碎片化成为信息传播与接受的趋势。为了适应传播语境的变化以获取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与影响力,主流媒体建构集体记忆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微纪录片是纪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一些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然而,由于这些设施带有一定的负外部性,导致以反抗邻避设施为目标的邻避运动频发。与此同时,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网络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谣言亦借助新的媒介技术,混杂于海量信息之中。在邻避运动发生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动员能力更强,影响也更为复杂多样。 
学位
2016年,西方社会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英国经过全民投票,通过“脱欧”表决;二是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战胜了希拉里。不论是通过脱欧还是特朗普当选,这两个结果都不在西方主流媒体的预测之内。一些媒体用“黑天鹅”来形容这种情况,但究其原因,实则是西方民主制度以及二战后美国领导的国际秩序出现的重大危机。  11月,《牛津词典》将“后真相”评为当年年度词汇,这个时代也因此被称为“后真相时代”。根据皮尤研究中心
学位
当今世界普遍重视对女性权利的尊重和保护,重视女性权益的保护与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我国女性在经济推动方面有着领先世界的突出贡献,国家在女性权益保护与发展领域也取得了不俗成绩,但是基于对外传播视角,观察到我国国家宣传片未能充分展示我国女性全面发展的成就,宣传片中女性形象缺失、刻板化、娱乐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国家宣传片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整体形象对外输出的重要渠道和有利方式,也是一个
在中美关系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中国正处于新时代的舆论环境之中。过去,西方长期在“中国威胁论”和“麦卡锡主义”的影响下,对中国存在偏见,再加上西方媒体长期对中国进行带有强烈偏见的报道,建构了中国国家负面形象的“刻板印象”。在新的国际环境和媒介环境下,中国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范围内,把握新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十分重要。本文研究英语世界最大的社会化问答网站Quora上的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作为一个全球化
学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3亿,农村网民约2亿,即时通信用户达7.9亿。社交媒体在乡村的使用日益普及,逐渐改变着中国乡村人际交往方式,重构着乡村社会群体的组织结构和个人身份认同。在“乡村振兴计划”的政治语境下,探究这一现象愈显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以鄂西地区白杨村为样本,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以乡村社交媒体接触与使用的整体表现、个
学位
2006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指出“农民工是中国在经济转型中出现的特殊概念,具体而言:指户籍身份仍是农民,有权利承包土地,但离开家乡到城市谋生,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籍户口。”近年来,农民工的数量与日俱增,占据了我国就业市场的半壁江山,在祖国建设中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群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农民工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大众传播媒体的蓬勃发展,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渠
学位
中国"文化记忆"是塑造受众文化认同的强大力量,经由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编辑、加工和重构,并以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进行代代传承.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及社会民众的需求下,《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为代表的语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播出好评如潮,成为了中国当下最火热、最流行的电视节目类型之一.结束了文化类电视节目低迷不振的状态,使得又一轮收视狂潮在全国掀起,带来了新的关注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改变了大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受众的自主性意识提高,表达观点的意愿更强烈,对小众文化的包容度和接受度也有所提高。小众文化符号的大众认同现象频繁发生,意味着社交媒体上“沉默的螺旋”的局限性被放大,不再具有传统媒体时代的普适性。  本文首先以问卷调查和网络民族志为研究方法,以偶像养成类节目《创造101》选手杨超越为例,探究社交媒体时代小众文化符号的大众认同途径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