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尿道下裂修复术后并发多次尿道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ko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尿道下裂是男性外生殖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作为小儿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至今尚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多地区报道的其发病率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由于无法从胎儿期直接遏制此疾病的发生,故而出生后的手术治疗便成为其唯一解决方法。如若不于幼年期及时手术矫正,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排尿、勃起功能异常,外生殖器外观差异,以及无法立位排尿等多方面问题均会给此病患者造成极大生活不便,甚至影响其心理健康,变得自卑、内向或极端。目前国内外关于尿道下裂手术治疗的方法多达数百余种,而原则性观点较早年无明显改变,均要求阴茎下弯得到充分伸直、尿道外口成形于阴茎头正位以及无并发症残余等,纲领性手术步骤仍为充分矫正阴茎下弯、成形人工尿道后再行阴茎皮肤成形等。随着小儿麻醉技术以及手术精细器械等诸多方面的不断进步,小儿尿道下裂的手术治疗已趋于成熟。然而,不管采用何种手术方法进行的尿道下裂修复术后,尿道瘘、尿道狭窄等短期以及长期并发症均无法完全避免,尤其是尿道瘘其最为常见的短期并发症之一,虽然其解决方法并不复杂,发生率近年来也有部分下降,然而相较于其他并发症仍显得十分之高,并且通常一次手术修补后相较于其他尿道手术并发症仍有较高的再发可能,因此对于如何降低尿道瘘的发生率,以及在首次尿道瘘修补后如何避免再次尿瘘的发生便显得格外重要。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可能引起尿道下裂多种手术方法修复后的患儿出现一次与多次尿道瘘的可疑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明确多次发生尿道瘘的关键独立影响因素,并对如何预防其发生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为临床工作中提升尿道下裂修复术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1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泌尿外科手术治疗的尿道下裂患儿临床资料,排除以下病例,①性别发育异常;②于外院初次手术;③于本院初次手术,并发症于外院治疗;④尿道成形术前3月内有雄激素类药物史;⑤初次并发尿道瘘时同时合并尿道狭窄,且对尿道狭窄处理时采取狭窄处近端造口;⑥瘘口位于冠状沟远端阴茎头腹侧组织较菲薄处,直接行瘘口与尿道外口连接组织切开未再行阴茎头成形者。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尿道瘘患儿222例,据术后是否多次发生尿道瘘将其分为单次尿瘘组(n=156)和多次尿瘘组(n=66),所有尿道下裂手术及尿道瘘修补等并发症手术均由同一治疗组医师完成。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临床经验总结,共纳入可能与多次尿瘘有关的影响因素26个:尿道下裂分度、泌尿系合并症、成形尿道长度、尿道手术时间、尿道成形体重、尿道成形月龄、尿道成形术式、尿道成形季节、尿道术后并发尿道狭窄、尿道术后尿道分泌物较多、尿道术后镇痛或镇静药物应用、尿道术后尿液引流方式、尿道术后拔除尿管时间、尿道术后拆除敷料时间以及第1次补瘘术式、第1次补瘘季节、第1次瘘口位置、第1次瘘口直径、第1次补瘘手术时间、第1次补瘘体重、第1次补瘘与尿道成形间隔时间、第1次瘘口数目、第1次补瘘后尿道分泌物较多、第1次补瘘后镇痛或镇静药物应用、第1次补瘘后拔除尿管时间、第1次补瘘后拆除敷料时间。其中数值变量资料12个,二分类变量资料7个,多分类变量资料7个,并运用SPSS 25.0对此上因素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数值变量中第1次补瘘后拆除敷料时间(P=0.047<0.05),二分类变量资料中第1次补瘘后尿道分泌物较多(P=0.010<0.05),尿道术后尿液引流方式(P<0.001),多分类变量中第1次补瘘术式(P<0.001),第1次瘘口位置(P=0.028<0.05),第1次瘘口直径(P<0.001),共有6个因素被认为是与多次尿瘘有关的可疑影响因素。另外,数值变量资料中尿道成形月龄P=0.057与成形尿道长度(P=0.057),二者P值均接近于0.05,故将此二者也纳入进可疑影响因素行列中。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尿道术后尿液引流方式(P<0.001,0R=6.922,CI:2.784~17.208)与第1次补瘘后尿道分泌物较多(P=0.004<0.05,0R=3.468,CI:1.501~8.009)为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后并发多次尿道瘘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二因素预测尿道术后并发多次尿道瘘所对应的AUC均>0.5,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678。222例中无合并尿道憩室者,其中合并尿道狭窄27例,21例给予全麻下小儿尿道探子尿道扩张后并留置8~10Fr导尿管4周后拔除,无排尿困难再发;6例经全麻下尿道探查,发现为尿道外口狭窄,给予尿道外口周边瘢痕组织切除并尿道外口整形后,同样留置8~10Fr导尿管4周后拔除,无排尿困难再发。222例中156例单次尿瘘患儿经一次尿瘘修补后治愈,余66例多次尿瘘患儿,其中49例二次补瘘后治愈,16例经历三次补瘘方治愈,1例患儿由于每次尿瘘修补手术后尿道分泌物均较多,其更是经历了为期3年4次的补瘘手术方才彻底治愈。结论①尿道成形术后尿液引流方式及第1次补瘘后尿道分泌物较多是小儿尿道下裂尿道成形术后并发多次尿瘘的独立影响因素;②以导尿管作为尿道成形术后尿液引流的方式是多次尿瘘的独立保护因素,存在第1次补瘘后尿道分泌物较多情况发生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临床特点(年龄、术前斜视度、病程)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ute Comitant Esotropia,ACE)患者接受同等剂量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A,BTA)注射后的疗效以及单眼或双眼注射治疗ACE疗效的差异性,探讨可能影响BTA注射治疗ACE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中心诊断为ACE并
学位
背景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是视网膜黄斑区在病理状态下,视网膜屏障功能失调,导致其水液平衡紊乱,液体积聚于视网膜层间引起的黄斑区视网膜增厚。引起ME的原发病因有很多,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其中之一。目前,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 secondary to retinal vein occlusion,R
学位
背景和目的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白内障都是常见的全球性致盲性眼病。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更容易发生白内障,且发病年龄更小。目前糖尿病黄斑水肿与白内障并存已成为临床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当DME患者出现明显的影响视力的白内障时,临床医生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对于已经存在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白内障患者,是否需要进行白内障手术治疗,因为如果行白内障手术可能会加重原有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如果不行白内障
学位
引言根据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周边多呈现远视性离焦,同时视网膜周边远视性离焦又会促使近视进展及眼轴增长。研究发现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OK镜)后视网膜周边部分区域远视性离焦减小。本研究采用多光谱屈光地形图仪(Multispectral Refraction Topography MRT)测量分析了近视青少年的视网膜周边离焦值(Peripheral r
学位
背景继发性青光眼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多对患儿术后视力的恢复构成严重的威胁。然而由于儿童伤口愈合修复能力较强,以往的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滤过通道瘢痕化的发生率较高,导致手术的远期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青光眼微创手术及发光微导管的发展,微导管辅助的 Schlemm 管切开术(microcatheter-assisted trabeculotomy,MAT)逐渐应用于临床
学位
背景近视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预估到2050年时,世界上可能将有近一半人口近视。据近视度数不同可分为低度近视、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高度近视通常指至少一眼的眼轴长度≥26.0mm或等效球镜屈光度≤-6.0D。高度近视不仅本身给患者造成视觉障碍,若其继发视网膜脱离、青光眼及近视性黄斑病变等疾病,还可能进一步增加患者的视力损害甚至致盲。目前认为近视的发生受到遗传、环境及生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最近关于
学位
第一部分 DR临床特点分析目的探究我国汉族人群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DR患者的病情进展风险以及致盲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1月~2021年12月就诊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纳排标准共纳入310人(608眼)。分析DR患眼的临床特征,比较不同DR类型患者间各流
学位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引起的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黄斑缺血以及新生血管并发症,是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虽然能有效的减轻黄斑水肿,提高患者视力,但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组织完整性的维持需要低水平的系统性VEGF活性,我们在应用抗VEG
学位
目的针对两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采取切开复位(OR)、骨盆Salter截骨术+股骨截骨术分期治疗时,手术间隔时间影响术后总疗效的状况展开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文以“郑大一附院”简称)确诊为两侧DDH且行OR,骨盆Salter截骨术+股骨截骨术分期治疗的26名患儿,基于患儿双侧髋关节手术间隔时间长短,将时间间隔≤8个月组设置为观察组,时间>8
学位
从2016年秋季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部统一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部编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法治教育,注重公民意识教育,凸显生命教育,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教材的改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教材通过精心设置大量的活动设计,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