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或毁灭——尼采悲剧精神视角下《喧哗与骚动》的分析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uwei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本人最钟爱的作品,也是首次全面体现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纯熟技巧的作品。作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扛鼎之作,它是备受推崇的南方文学杰作;作为一部复线结构的纯意识流小说,它是广受好评的现代文学经典。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小说讲述的是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一家的家族悲剧。自发表以来,《喧哗与骚动》获得了评论界的极大关注。但评论主要集中在该书的多视角叙述方法及意识流手法、女性视角、基于种族主义的社会学视角、心理学视角等方面上。对小说中涉及的悲剧精神则少有评论。本文旨在从该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   本文将运用尼采的悲剧精神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美国南方内战后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的创作思想,对其主题及主要人物进行分析。尼采的哲学充满了向上的意义,它主张用狄俄尼苏斯悲剧精神与强力意志引导人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鼓励人们不断超越现实,将人类生活、思想与文化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通过分析,本论文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个人在社会变革期,面对多重生存困境,不应陷入悲观主义或虚无主义,而应该用一种悲剧精神肯定生活,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这也正是福克纳本人在这部小说及很多作品中体现的精神。正如他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中曾指出的“人类不但会苟且的生存下去,他们还能蓬勃发展。”因此,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这也正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所在。
其他文献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多产女作家,在美国文坛地位颇高。从1963年第一部小说集《北门边》问世以来,欧茨至今仍然笔耕不辍。她至今已有159部作品集,囊括了风格
本文旨在研究感知差异对归因方式,尤其是文化感知对归因方式的影响。   感知是我们以赋予世界意义的方式对感官资料进行选择、组织和主观阐释的过程。感知首先是选择性的。
借助于英国科研人员的研究,人们对激光如何用于神经细胞的修复和生长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他们利用线性光阱(optical line trap)激发和引导神经细胞的生长,并希望有一天该技术能用
本文基于语料库,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对5·12地震的中外英文报道的意识形态倾向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和研究,试图构建一个有效的分析模型,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视角出
翻阅俄罗斯历史,不难发现,其千余年的发展里程始终伴随着宗教改革。政教关系在俄罗斯社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大公进行“罗斯受洗”,宣布基督教为基辅罗斯
敬語や敬意表現が、互いの人格や立場を尊重し反映させる言語表現である以上、多様化し複雑化した人間関係の下に行われる現代社会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おき、その重要性は
作为新一代美国黑人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艾丽斯·沃克(1944-)关心当今美国妇女问题和黑人斗争,把争取种族平等和妇女解放作为终身事业,把反映黑人妇女的爱与恨,欢乐与悲伤、幻想与
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各种语言结构特征之间的差异常常是由于参数设置的不同引起的。动结结构在在各个语言中的不同句法表现就是由于参数设置不同而引起的。例如在英语中,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