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多产女作家,在美国文坛地位颇高。从1963年第一部小说集《北门边》问世以来,欧茨至今仍然笔耕不辍。她至今已有159部作品集,囊括了风格不一的小说、剧本、诗歌、传记等多个领域。她的作品题材丰富,写作手法多样,被人们称为“女福克纳”。欧茨的小说人物大多都经历苦难并徘徊于困境之中。她能够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准确地展现故事中主人公所遭受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打击。读者可以透过她的作品看到她对美国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问题的关注。《我带你去那儿》是欧茨的自传体小说,也是她的第三十部小说。欧茨用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写作手法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哲学系女大学生因为从小失去所有的关爱,带着心理的创伤追寻母爱、姐妹之情和父爱的故事。纵然处处碰壁,一切化为泡影,但看望了本以为已经过世的垂危的父亲以后,生活片段的闪现却给了她冲出困境,获得重生的勇气。通过对主人苦苦追求父爱、母爱以及家庭之爱的描写,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们由于爱的缺失而引起的心理创伤。本文运用创伤理论分析主人公的创伤表现,其创伤产生的原因及其创伤的恢复。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生平和《我带你去那儿》的故事情节,并对目前国内外有关欧茨和该部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第二章介绍创伤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文学的应用。第三章论述主公心理创伤的表现。赫尔曼认为受创伤者在经历创伤时会选择逃避,并且孤立自己,远离正常的生活。第四章主要从家庭以及身边的人两大因素分析《我带你去那儿》中主人公心理创伤产生的原因。第五章论述主人公创伤的恢复。赫尔曼提出受创伤者需要通过确立安全感,回忆自己的创伤经历并与他人建立新的关系这三个步骤修复创伤。最后一部分即结论,作者对前面各章的论述加以总结。本文将主人公由于缺乏真爱而产生的自我否定状态以及她带着心理创伤对爱苦苦追求的过程展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对心理创伤的关注。对《我带你去那儿》中主人公的创伤心理解读一方面为读者理解该部作品提供了新的角度,另一方面,对引导当今社会中心理受到创伤的人们探寻生命存在的价值也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