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玛才旦是国内为数不多以本民族语言进行创作的少数民族导演。自2005年凭借《静静的嘛呢石》获得业内瞩目以来,他一直保持着相当高的创作强度,并在影像形式和叙事风格等方面形成了高度个人化的美学体系;作为本民族导演,他创作的以藏语对白为主的藏族题材电影,对于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这一更大坐标而言,更是划定一种新的电影样态;同时,万玛才旦导演在其创作生涯中不断地壮大自己以藏族文艺工作者为核心的工作团队,逐渐形成以其为主并逐渐衍射开来的创作网络,且其中产出作品频频获得国际电影节的认同和赞誉,成为了中国少数民题材族电影“走出去”的优秀代表。本文试图从“祛魅”的角度对万玛才旦导演的作品进行整体关照。主要以万玛才旦导演的“藏地三部曲”(《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和《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等影片主要研究对象,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之上,《气球》作为新的、并且审美价值更高的研究对象被补充进来。文章主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将在“赋魅”和“祛魅”的视野下对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进行顺时梳理。首先针对“少数民族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母语电影”等对界定万玛才旦导演作品有重要意义的核心概念进行梳理,并突出注明关于少数民族电影的相关概念的流变性,即其顺时发展的具体特征。且在这其中,“母语电影”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过数年发展的一个阶段性产物。万玛才旦导演和之互为代表。本章第二部分将对文中所用“祛魅”的概念进行具体运用分析,并说明本文中借用马克斯·韦伯“祛魅”这一概念,并非完全跟随韦伯赋予的其中之意,而是将其扩展到文化中那种建立在一系列包含排他的、一体化的权威性,目的是为了说明藏族题材电影所处的环境,即被大写的他者掩盖中的藏族题材电影。之后,本部分将从“祛魅”和“赋魅”的视阈下解读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并以此为根据将藏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届时梳理出万玛才旦导演创作启示时的具体语境。作为补充,这一章节最后部分从经典电影理论以及存在主义美学的角度,从影像本体论和海德格尔艺术观(艺术即真理的自行置入)入手,探究电影艺术为其“祛魅”创作所提供物质基础。文章的第二部分,从叙事角度对万玛才旦导演作品中的生命形象塑造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对万玛才旦导演作品中的男性角色塑造进行分析。万玛才旦导演对于男性角色的塑造破除了以往藏族题材电影中男性的传奇色彩,将当代藏地人民生活中的现实焦虑和隐忧搬上银幕。第一部分将根据角色的年龄段分为两个小节,对导演在不同年龄层次角色的类型化塑造进行多方位分析,将导演少数民族影响下蕴含的普世的人性悲悯进行诠释。第二部分对万玛才旦导演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塑造进行分析。在万玛才旦导演的作品中,少数民族女性形象有了相当大的创新与突破,万马导演在突出角色的女性特质、民族特质之前,重点关注这一角色作为人的生存状态与个中困境,打破了长久以来银幕对少数民族女性的奇观展现。这一部分根据女性的生存状态分为两小节,“沃莫”和“节麦”皆为安多方言,意指未婚少女和家庭妇女。在万马才旦导演的镜头下,少数民族女性离经叛道的爱情追逐、家庭妇女开始对自己生育权的争夺等敏感话题开始得到关注。对比早期藏族题材影视作品,藏区女性的生存状态第一次得到关注,不再是过去站在舞台背后“被隐去”的角色了。本章的第三部分将对万玛才旦电影当中的动物形象塑造展开讨论,主要说明在其作品中动物形象不再作为人的喻体而存在,导演在创作中对其的关注和塑造提升到了和人一样的高度。文章的第三部分,将从具体视听角度对万玛才旦导演对藏区“祛魅”空间展现进行阐述,结合第一章“影像作为祛魅的物质条件”中相关论述,说明纪实影像本是就具有将“被摄物真理的自行置入”之效果,故在此基础之上,本章首先对经典电影理论中对纪实影像的论述(影像本体论、物质现实复原论)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万玛才旦导演的长镜头运用展开分析,主要包含两大部分。首先是万玛才旦导演通过长镜头对藏区的空间展现进行讨论,选取的对象是导演电影中最常出现的“庙宇”、“城镇”和“荒原”,同时这三个空间也基本组成藏区的主要生活空间。在这部分的论述中也会对比同时期、不同时期影视作品对相同空间场景的展现,突出万玛才旦导演对藏区空间的“祛奇观”展现。之后是导演通过长镜头对藏区的生活展现进行讨论,选取的对象是影片中对日常生活展现的两个侧面,具体突出万玛才旦导演创作中的在实操层面的流变。文章的第四部分,将从叙事层面对万玛才旦电影原生态叙事策略进行阐释,主要从叙事视角、叙事形式、叙事主体三个角度进行展开。并借助柏格森《创造性进化》中关于电影的主要概念,试图证明万玛才旦导演在叙事形式上的迭代,以及在普世的叙事主题下对于当下藏族地区群众生存现状和精神现状的集中展示,从而证明万玛才旦导演作为文化内视角创作者,他与以往相比,对于藏区的展示逐渐向纵深发展,即万玛才旦导演对于藏区的现代性焦虑的集中展示和衍射表现,有别于以往外族创作者平面化、表象化、奇观化的影像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