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少有的聚居少迁移的民族,地处湘鄂川黔交汇处,土家族文化精神便在远古的巴楚文明的历史积淀中应运而生。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其它各民族的先进文化,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土家族文化及民间工艺。土家族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形式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它在一代代土家女手中不断向人们展示其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其独具特色的织造工艺及图形艺术成为中国传统织绣艺术的代表之一。西兰卡普融合了土家族的自然景观、传统习俗、宗教崇拜、艺术风格等人文意蕴,反映了土家族的艺术、生活、审美等特征。在对外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往中,土家族织锦制品从土家人自身生活中的必需品发展成为深受全国乃至海外各地人们喜爱和欢迎的生活装饰艺术品。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与影响下,文化也逐步形成了大融合的趋势,土家族由于聚居密度高,地理环境特殊,造成了其交通发展的滞后,经济水平达不到同步推进,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部开发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大力加快了这些民族区域的发展步伐,然而伴随着土家族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却出现了民间文化无畏盲从主流的趋势,加之学术界对于这些非主流地区存在的非主流文化形式的系统研究较少,使其不能引起民众,包括本民族人民对其特殊的艺术文化遗产的足够重视,导致了再开发、创新、充实以及市场等方面的相对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对土家族织锦艺术的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及展望是很有必要的。鉴于此,笔者对土家织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多次到西兰卡普发源地考察走访织锦艺人,查阅相关资料。对此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整理:1、西兰卡普的文化历史背景、自然生活环境与现存状况,西兰卡普的产生过程及社会经济制度对西兰卡普兴衰的影响。2、西兰卡普的工艺流程、体会其制作过程的复杂性及其所蕴含的情感。3、西兰卡普的造型特点及艺术规律,从图案纹样来分析它的题材内容及其独特的造型与色彩魅力。对西兰卡普的产生发展、工艺流程、功能传承、风格规律等整体文化神韵有了系统的认识和体会。4、在调研的基础上,同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族工艺在传承中所存在的缺陷,并思考其创新发展的有利方向和健康道路,进而提出了自己的拙见。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于:1、对土家织锦艺术研究的文献论著有很多,但大多限于归纳与总结性论述,并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却很少。本文从民俗文化心态和民俗文化内涵出发,探讨了土家族民俗传统对其艺术类别形成的影响,及其艺术形式的本体和主体的文化传承性,最终形成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艺术文化理论的整体构架和论述方式,以此丰富了土家织锦研究的内容。2、基于西兰卡普发源地的实地考察,全面地了解了现代西兰卡普的工艺流程和实现形式,并深刻、真实地再现了土家织锦发展的现状,通过史料和相应著作的分析以及实际的调研,分析了造成西兰卡普走向衰弱的原因。以此希望引起专家们的广泛关注。3、笔者从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以及旅游产品开发等层面上,为西兰卡普的良性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