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世界闻名的作家和学者,学贯中西的林语堂一生致力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沟通,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向国内外读者贡献了大量著作。其中最负有盛名的莫过于他在1938-1939年间创作的Moment in Peking。这部英文巨著反映了中国近代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近四十年间的历史变迁,向西方读者真实再现了当时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被欧美汉学家们称为“现代版的红楼梦”。文化翻译近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目前流行的翻译理论大多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研究诸如意识形态、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影响,因而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西方兴起了一种新的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此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翻译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对原文文本的选择,而译者通过选择针对不同作品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本文以目的论的理论原则为依据,对Moment in Peking的两个中译本中文化内容的翻译进行了比较。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第二部分,从文化的定义、分类以及文化与语言和翻译的关系三个方面出发,对其做了简单的介绍。第三部分对目的论的产生发展及其提出的主要原则进行了较全面论述。在此理论基础上,第四部分在介绍了原文作者、作品及译者相关情况后,对《京华烟云》两个中译本中的译例从技术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思想意识系统和语言系统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指出文化内容翻译策略的选择不应单一化或过分强调某一方法的优劣,而应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达到一定的目的即可,而这种目的,根据目的论原则,应以目的语读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