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媒体时代下,读者对于阅读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立体书籍借用纸艺来打造三维空间和互动形式,呈现了新颖有趣的书籍形态,为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当前立体书籍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原创作品成长迅速,但仍然存在着同质化严重、读者需求未充分挖掘等情况。立体书籍应积极探索设计形态的创新策略,以适应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旨趣,让立体书籍在更契合当代的语境中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文章聚焦“设计形态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体时代下,读者对于阅读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立体书籍借用纸艺来打造三维空间和互动形式,呈现了新颖有趣的书籍形态,为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当前立体书籍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原创作品成长迅速,但仍然存在着同质化严重、读者需求未充分挖掘等情况。立体书籍应积极探索设计形态的创新策略,以适应读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心理和阅读旨趣,让立体书籍在更契合当代的语境中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文章聚焦“设计形态学”微观层面的设计形态研究,以立体书籍为研究对象,归纳立体书籍多维度的形态表现,阐明其特有的内在构成方式,并进而探索设计形态创新的策略。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厘清了立体书籍与设计形态等相关概念,并在设计形态学的视域下归纳立体书籍设计形态研究的范畴;其次,从历时性维度梳理国内外立体书籍不同阶段下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形态的演变与内在的逻辑;之后通过立体书籍具体的案例分析,从共时性维度分析立体书籍信息形态、材质形态、空间形态和互动形态四种构成要素,在可视性与非可视性的辩证统一中呈现立体书籍的设计形态;最后,在文化消费理念下探讨立体书籍设计形态的趋势特征,并通过调研分析了当前立体书籍市场的设计现状和消费者的阅读需求,在设计形态理论的指导下针对性地提出集约的形态、象征的形态、情感的形态以及联想的形态策略并进行设计实践,让立体书籍设计适应多维度传播发散的时代。随着消费多样化和审美多元化需求的不断更新,立体书籍设计还有很大的创新发展空间。文章尝试通过纸艺、技法以及材料等要素的有机结合,重构立体书籍信息、材质、互动和空间四种设计形态,以期对立体书籍未来应用前景与创作形式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正> 一、顽固性咳嗽张××,男,67岁。1985年2月10日诊。诉有咳嗽史二十余载。两月前因受外邪而使咳嗽加重,某医投以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治
住房不仅关乎到人口安居梦的实现和个人地位、社会财富的提升,还是关乎城市经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不平等的重要命题。在经济、人口、土地城镇化和社会信息化不断加速的进程中,社会资源、资本和机会结构的分配呈现出显著的地理空间差异性,人们为了突破个体资源禀赋分配的空间固定性,追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机遇,向具有更高发展水平的地区流动。在地理出身先赋性差异的推力,以及发展优越地区空间机会结构拉力下,人口流动的强度
独身生育是个体化进程的产物,体现了女性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独身女性追求生育自由,是对传统男权社会家庭结构的挑战,也是对整体化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挑战。社会变化催生法律规范修改的新需求,也亟需社会保障的配套完善。本文在大量研读女性独身生育和生育意愿等相关文献基础上,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视角出发,结合生育成本—效用理论进行指标设计和调查问卷设计,从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对育龄女性的个人
本报告是基于2021年6月3日华为智慧金融峰会所进行的模拟汉英同传实践。演讲主题为建设绿色低碳金融数据中心,该语料为科技类同传。该演讲旨在促进全球范围内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本次同传任务要求译者妥善处理各个层级的信息,以客观准确地传达发言人主旨,以实现最大的整体信息译出率。根据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译员在同传时需要某种脑力容量,这种脑力容量是有限的并且在同传中几乎会被全部占据。当所需的脑力容量超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直至2022年3月份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进入第四波流行,这样的现实背景导致了跨地域举办社会活动的局限性,许多社会服务组织的活动无法照常举行,外部风险倒逼了以社会工作为代表的社会组织服务的转型,得益于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全新的社会形势,人与人交流互动的方式在很多领域逐渐向“虚拟社会”与“网络互动”的新型场域发展,因而给网络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温床。流动儿童社会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
随着社会结构的快节奏转型,未成年人涉案类型越发复杂,解决未成年人涉罪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课题。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出现呈现上升趋势,涉罪类型呈现多样化,涉嫌盗窃罪居于首位。叙事治疗模式介入优化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实践。笔者实习期间参与M区检察院委托Y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项目,采用实地调研、半结构式访谈、个案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以参与观护帮教实习为
“生生的节奏”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是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的核心理论。宗白华在寻找宇宙真相时发现了宇宙间存在的“生生活力”,在探求救国之法时接受了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生生意志”,最终在反思中国传统美学的过程中体悟到了“生生的节奏”,渐渐地生成了“生生的节奏”理论,并在艺术中得以真实的表现。本文以宗白华美学思想体系为基础,探析其“生生的节奏”理论的形成历程、基本内涵、在艺术中的具体呈现以及当代价值
时代的发展推动着媒体形态的进步,全媒体、融媒体与智媒体等不同媒体形态对于标志设计也产生了不同呈现要求。全媒体所要求的介质、终端与功能的全覆盖,促使标志设计的移动化场景匹配、视觉延展等特征拓展。融媒体所要求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融,促使标志设计更为个性化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智媒体所建立的生态系统更加关注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促使标志设计通过技术与设备展现出更强的无限性与沉浸感知等定制化可能。通过相关理论
在中华文化宝库中,以活态形式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记忆的重要代表和浓缩,蕴含着独特文化基因和文化价值,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非遗是一种“活着”的艺术,以“活态传播”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成为当代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商品经济的稳步发展,“国潮风”悄然盛行,推动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国潮产品”的崛起。国潮产品
在21世纪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开始逐步从数字媒体时代到智媒体时代转型升级。动态标志已然成为了需求方的热门选择,但也暴露出了动态标志设计同质化问题。与此同时在当前存在智媒机械化的隐患问题背景下,受众日益追求自然真实的感官体验。针对通感的研究对于改善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这是本课题的研究动因。首先,笔者分析了智媒体时代下动态标志以及通感转译的新特征。在智能媒介的支持下,动态标志呈现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