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一种内容丰富、使用范围较广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自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成为新课改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之一。它的出现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促进了学生课堂中的交流沟通和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合作学习在改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增加了诸如难以调控课堂秩序、难以取得实效等一系列的困难,甚至有的课堂合作表面看似热烈,实际上只有合作的形式,学生之间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合作学习成了课堂中的摆设。因此,如何让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更加科学有效,是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展开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也可以对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支持,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希望通过研究者对研究情境的参与,充分而整体地描述观察的情境,尽量贴近现实去记录、诠释观点,在重组片段成故事的过程中,让事物的质通过研究者的移情解释而逐步呈现。在具体的研究中,主要运用了目的性抽样,选取了一位在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位农村教师作为个案研究的对象,深入研究现场进行了大量的课堂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并对相关的研究资料做出了解读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真实反映出其实施过程中值得借鉴以及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通过对她的合作学习实施过程的分析发现,她除了注重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以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合作探索外,她还注重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和完整的实施程序,培养学生学会熟练运用合作技能并形成自觉运用的习惯,并结合工作实际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分组策略、小组指导策略、评价策略等。在分析中还发现,要科学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教师还要认识到合作学习从开始到见到成效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它需要长期的实施才能充分体现它对学习效果的积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循序渐进。另外,本研究也认为,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是动态的,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合适的时候采用合适的手段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运用得当,合作学习才会具有较长的生命力。同时,本研究还总结了个案中存在的一些有意义的经验和启示,除了有利于本案教师的反思,也希望对其他教师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