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借是“六書”之一,千百年來,研究者對假借的看法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使用的“假借”的概念,包括人們通常說的“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我們認為,這二者的本質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借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正字的意義。 假借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複雜的問題,但凡研究文字學、音韻學或訓詁學的學者,無不注重假借。由於時代的局限,以往的許多學者對假借的論述基本上是基於傳世文獻。但是傳世文獻在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傳抄、轉寫、刊刻、後人改字等原因,已不能反映文獻所在時代的實際用字情況。出土文獻則保留了書籍抄寫年代的實際用字面貌,因此,利用出土文獻作為基本研究材料,對借字情況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方能得出准確而可靠的結論。 本文就是利用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以下簡稱《帛書[壹]》)作為研究材料(兼及《睡虎地秦簡》、《銀雀山漢簡》等簡帛材料),對其中的假借字進行窮盡性的統計,然後進行詳細的分類研究。我們在對這批材料進行統計分析時,首先剔除其中的同源字、大部分俗字、訛誤字、同義詞等。對於古今字,如果二者之間沒有意義聯繫,則保留作為研究材料,因為古今字和假借字有交叉;如果二者有意義關聯,則析出不用。然後確定材料中每個假借字及其相應正字在上古的音韻地位,並對假借字與正字之間的關係從其音韻、形體等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分析,我們得出的結論主要有: 《帛書[壹]》中共有541個假借字(不計重複數),其中傳世文獻所見的假借字190個,佔總數的35.1%。傳世文獻所不見的351個,占總數的64.9%;(《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傳世文獻不見的假借字是傳世文獻所見的2倍多)。表明出土文獻中還保存着大量的傳世文獻所不見的假借字。 541個假借字中,同韻者464個,占總數的85.7%:同聲者只有277個,占總數的51.2%。使用次數共1671字次,其中同韻者為1491字次,占總字次的89.2%;同聲者為975字次,占總字次的57.9%。表明人們在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時,偏重於韻同而非聲同,從而證明王國維“(古人)假借多取雙聲……雙聲明而後訓詁明”之說不確。 541個假借字中,借字和正字之間字形有關聯者399個,占總字數的73.8%:字次為1317,占總字次的78.8%。字形無關者142個,占總字數的26.2%;字次為354,占總字次的21.2%。從而證明“借字和正字字形往往沒有聯繫”之類的論斷是錯誤的。從總體上看,借字和正字之間,不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