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已有悠久的历史,近十余年来发展极快,成为最佳“适形”的典型。在欧美国家,由于前列腺癌发病率高,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在前列腺癌方面应用较多。国外学者在作了大量的研究及临床工作后,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已规范化。国内外学者不断尝试放射性粒子在其他实体肿瘤中的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我国近年来在复发性鼻咽癌、中晚期头颈部肿瘤、恶性肺肿瘤、肝脏肿瘤、胰腺癌、直肠癌等方面的探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已有悠久的历史,近十余年来发展极快,成为最佳“适形”的典型。在欧美国家,由于前列腺癌发病率高,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在前列腺癌方面应用较多。国外学者在作了大量的研究及临床工作后,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已规范化。国内外学者不断尝试放射性粒子在其他实体肿瘤中的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我国近年来在复发性鼻咽癌、中晚期头颈部肿瘤、恶性肺肿瘤、肝脏肿瘤、胰腺癌、直肠癌等方面的探索,给这些临床治疗上很棘手的恶性肿瘤带来新的希望。
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种植以半衰期相对较长、低能量、低剂量率、持续照射、易于防护等优势,在临床上得以广泛应用。不仅如此,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种植在缩小肿瘤的同时,通过局部神经灭活或受压减轻,而使癌性疼痛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为癌性疼痛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国内外尚缺乏相关的系统报道。我们做了动物实验研究,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大鼠坐骨神经的早期放射性损伤,并应用于临床,讨论其治疗复发性直肠癌疼痛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第一部分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对大鼠坐骨神经早期放射性损伤的研究目的:观察不同剂量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大鼠坐骨神经的病理变化及耐受剂量。方法:WISTAR大鼠6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实验组(A组、B组、C组),对照组植入空源粒子,实验组植入不同剂量80Gy、120Gy、160Gy125I粒子。30d、60d取材观察光镜和透射电镜下受照神经的病理变化及GDNF表达强度的变化,病理图象分析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和GDNF平均光密度值。
结果:30d:坐骨神经光镜观察,80Gy、120Gy组纤维束水肿。160Gy组可见水肿、淀粉样变,偶见核碎裂。电镜观察,80Gy、120Gy组髓鞘稍增生,160Gy髓鞘中度增生、线粒体嵴与膜融合或消失;GDNF在80Gy和120Gy组表达轻度减轻,出现表达不均匀;160Gy GDNF表达明显减轻,出现表达极不均匀,核淡染。病理图象分析结果: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及GDNF平均光密度值,160Gy组分别与对照组、80Gy、120G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d:坐骨神经光镜与电镜观察与30d基本相同。病理图象分析结果: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和GDNF平均光密度值,160Gy分别与对照组、80Gy、120G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30、60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坐骨神经损伤与剂量呈依赖性关系,120Gy可能为坐骨神经耐受剂量。
第二部分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对治疗复发性直肠癌疼痛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对复发性直肠癌疼痛的临床分析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5I粒子植入治疗10例复发性直肠癌,Ⅰ度疼痛2例,Ⅱ度疼痛4例,Ⅲ度疼痛4例。按照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的肿瘤周边剂量80Gy~120Gy。术后观察疼痛缓解率、疼痛缓解起始时间及疼痛缓解期。
结果:术后10例患者:疼痛CR6例,PR2例,疼痛缓解(CR+PR)率达80%。在周边剂量80Gy~120Gy中,疼痛缓解起效时间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减小,经相关性统计分析,R=-0.9847,呈现负相关关系,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疼痛缓解期与剂量无明显相关性关系,R=0.019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例患者治疗后肿瘤获CR 3例,PR5例,NC2例PD 0例。其中肿瘤获CR 3例中:3例疼痛CR,疼痛缓解率100%;肿瘤获PR5例中:3例疼痛CR,2例疼痛PR,疼痛缓解率100%;肿瘤获NC2例中,2例疼痛MR,经Fisher确切概率法,除肿瘤获CR与P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问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1例Ⅰ度疼痛患者中:全部达疼痛CR,疼痛缓解率100%;5例Ⅱ度疼痛患者中:3例疼痛CR,1例PR,疼痛缓解率80%;4例Ⅲ度疼痛患者中:2例疼痛CR,1例PR,疼痛缓解率75%,1例MR,各组间疼痛缓解率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种植可快速有效缓解癌性疼痛,提高生活质量,镇痛效果与肿瘤周边剂量、客观疗效有关,与治疗前疼痛程度无关。
其他文献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且难以治愈,病程进展迅速,易侵袭、转移、复发率高。随着医疗技术和医学科学研究的发展,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关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还不清楚,目前仍然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此深入地研究肝细胞癌的发病机理以及探讨新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过氧
目的: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可伴有异常子宫出血,但也有一部分子宫肌瘤患者无月经改变。因此,推测有月经改变的子宫肌瘤患者可能存在子宫内膜内环境的改变。最近研究发现,症状性子宫肌瘤子宫内膜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有过度表达。正常月经的维持有赖于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的正常发挥,及子宫内膜局部凝血、止血功能和血管舒缩
目的:通过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及其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水平,研究8-iso-PGF2α与OSAHS及OSAHS合并高血压的相关性,旨在探讨OSAHS的病理生理变化,OSAHS合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其预测因子。方法:随机选择OSAHS患者40例(均为男性),均经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确诊,OSA
目的:上世纪末发现的S期激酶相关蛋白(Skp2)作为F-box蛋白家族的新成员,研究发现其主要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途径降解p27kip1编码蛋白,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7kip1则通过阻止细胞周期蛋白(Cyclin)与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阻止细胞由G1期向S期转化。研究表明Skp2的高表达及p27kip1的低表达或缺失是正常细胞恶性转化及异常增殖、分化的重要因素,
1大鼠慢性胰腺炎模型的建立1.1目的:腹腔内注射不同剂量的DDC,观察大鼠血清淀粉酶的变化、并发症、死亡率及胰腺病理改变,探索最佳的造模剂量。1.2方法:雄性Wistar大鼠8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阴性对照组(NC组,n=16)和DDC500mg/kg组(CPⅠ组,n=16),DDC 700mg/kg组(CPⅡ组,n=16),DDC900mg/kg组(CPⅢ组,n=16),DDC400mg/kg
目的:观察在靶控瑞芬太尼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下,CO2气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手术前后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通过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的检测,评估机体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性。方法:选择30例行CO2气腹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病人作为观查组, 30例开腹子宫切除术病人作为对照组。ASA Ⅰ或Ⅱ级,心功能Ⅰ或Ⅱ级,年龄40~50岁,体质量指数(BMI)18.5~23kg/m2,无血栓形成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不同进展阶段的免疫组化表达和定位情况,探讨二者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肝脏炎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为bFGF、TGF-β1作为反映肝纤维化的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示可以针对二者开展抗纤维化治疗的研究。方法:1病例选择:随机选取260例2005年7月至2007年9月我院住院的慢性乙型
目的: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研究糖尿病的发病中,人们发现胰岛素抵抗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近些年许多研究发现炎症因素在产生胰岛素抵抗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糖尿病人的胰岛素抵抗水平与炎症状态有明显相关。糖尿病人许多炎性标记物、炎症介质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IL6、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唾液酸的血浆水平明显升高。另一个试验也同时指出由脂肪细胞
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方法,前瞻性地研究急性重型颅脑损伤(ser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血清中Mg2+含量变化对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enolase,NSE)、S100B蛋白(S100B protein)含量以及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rowComa
目的:探讨抽动症儿童情绪及家长心理健康随治疗进展的变化情况。 方法:参与本实验的被试群体选取自2017年后,首次在福州省立医院儿科确诊的抽动症患儿及其父母,采用耶鲁抽动症评分表(YGTSS)对患儿抽动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患儿及其父母分为轻(YGTSS评分<25)、中(25≤YGTSS评分≤50)、重(50<YGTSS评分)三组,每组收集30例。采用多动宁胶囊对患儿进行为期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