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汉知觉动词的比较研究

来源 :大连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ay-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从周围环境获取信息的知觉的过程。但是,人们通常不会对从感觉器官所获取的所有的信息都加以同等的注意,在把握对象上是有一定的选择的。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把经过选择而获取的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可以说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就是这种经过处理、被储存在大脑中的长期记忆。无论在说话时还是在听话时,我们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对语言的含义进行理解。也就是说,我们理解语言的含义的过程,就是将多个单词按时间的顺序进行排列的过程。被排列起来的单词,经过长时间的记忆,根据需要,随时间的扩展而被表示出来。这里所说的时间的扩展,是构成人们心中表达空间(形式)的一个次元(层面)。每个单词的意义在人的记忆当中虽然是抽象的,但是,只要人们回想起心中的表达空间,那么世界上的相关知识就能够几乎一致地被解释出来。这一解释的过程,就是理解语言的含义的过程。我们认为,按照时间的推移,排列单词的顺序,进行理解的过程,会对我们解释词语的含义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确认这一观点,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中日语言中与五感有关的知觉动词及其宾语等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进行对比分析。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如果是主动的有意图的对事物进行感知,那么一定要先进行一些准备动作,然后对感知的对象加以注意,并进一步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本文对在这种行为与认识的连锁中,知觉动词都能表达哪些环节进行了确认,结果发现,日语的知觉动词的意思范围要比汉语的更广一些。也就是,日语中可以用一个动词来表达知觉的准备动作与实际的感知两方面的含义,而汉语则通过多词来进行完整表达。日语动词由于出现在宾语之后,其意义能够被灵活地解释,因此认为动词本身的意思范围也更广些。与此相对应,汉语的动词先于宾语出现,被赋予的信息量大,因此认为其本身的含义范围反而变小。
其他文献
纠纷双方是否属于平等主体,是人民法院确定案件是否属于民事案件受案范围的前提。而对于企业内部承包发生纠纷该如何解决,人民法院能否通过民事诉讼程序予以受理,这一问题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作为科技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计算机英语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计算机英语中,动词的非限定形式使用很频繁,其中就包
近些年来,育儿题材类电视剧市场广阔,深受观众欢迎。育儿题材类电视剧聚焦80、90后这批年轻父母在身份转换过程中遇到的家庭矛盾和职场问题,以育儿为切入点,以全新的视角讲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以Meara为代表的学者们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词汇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但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对词汇能力各个维度的发展以及各维度之间的
<正>本文对当前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改革的现实背景进行分析,在对我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展历程、模式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得到我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改革的经验启示,提出下一步推
非词语化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使用中的词语呈现着明显的非词语化趋势。本文首先回顾和评论非词语化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预料库进行研究的方案。基于真实的语言数
连贯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元素,是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目前关于古典诗歌英译的连贯性转换讨论很少,而且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本文旨在从格式塔意向再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