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从周围环境获取信息的知觉的过程。但是,人们通常不会对从感觉器官所获取的所有的信息都加以同等的注意,在把握对象上是有一定的选择的。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把经过选择而获取的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可以说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就是这种经过处理、被储存在大脑中的长期记忆。无论在说话时还是在听话时,我们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对语言的含义进行理解。也就是说,我们理解语言的含义的过程,就是将多个单词按时间的顺序进行排列的过程。被排列起来的单词,经过长时间的记忆,根据需要,随时间的扩展而被表示出来。这里所说的时间的扩展,是构成人们心中表达空间(形式)的一个次元(层面)。每个单词的意义在人的记忆当中虽然是抽象的,但是,只要人们回想起心中的表达空间,那么世界上的相关知识就能够几乎一致地被解释出来。这一解释的过程,就是理解语言的含义的过程。我们认为,按照时间的推移,排列单词的顺序,进行理解的过程,会对我们解释词语的含义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确认这一观点,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中日语言中与五感有关的知觉动词及其宾语等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进行对比分析。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如果是主动的有意图的对事物进行感知,那么一定要先进行一些准备动作,然后对感知的对象加以注意,并进一步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本文对在这种行为与认识的连锁中,知觉动词都能表达哪些环节进行了确认,结果发现,日语的知觉动词的意思范围要比汉语的更广一些。也就是,日语中可以用一个动词来表达知觉的准备动作与实际的感知两方面的含义,而汉语则通过多词来进行完整表达。日语动词由于出现在宾语之后,其意义能够被灵活地解释,因此认为动词本身的意思范围也更广些。与此相对应,汉语的动词先于宾语出现,被赋予的信息量大,因此认为其本身的含义范围反而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