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1920—1932年这一时间段中被中国翻译介绍过来的外国旅苏游记和中国本土的旅苏游记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梳理这一阶段苏俄游记中丰富多彩的苏俄形象,探讨这些苏俄游记中话语的多层次性和差异性及其自身的建构过程,分析这些话语建构哪些是基于文化的?哪些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哪些又是基于文学前提的?从中发现意识形态建构的功能和手段及其历史发展的轨迹。
论文共分七大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概述研究学界关于苏俄游记的相关研究现状,找出现存研究成果的不足,并提出自己的论题。阐述选择苏俄游记这一角度及“苏俄”话语研究的动机和目的。
第一章,综述1920—1932年这一时间段被中国翻译过来的外国旅苏游记和中国的苏俄游记文本及其内容。
第二章,分析当时被翻译过来的外国旅苏游记对苏俄形象的建构:(一)西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眼中的“苏俄”;(二)西方劳工阶层眼中的“苏俄”;(三)日本知识分子眼中的“苏俄”;展现这一时间段外域视野下的苏俄形象的差异性和丰富性。通过对这些苏俄游记中叙事话语与想象视野的冲突来揭露其话语在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建构过程。
第三章,中国文人游记中的“苏俄”话语研究。以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徐志摩的《欧游漫录——西伯利亚游记》,胡适的苏俄书信游记作为典型文本,探讨其苏俄游记中乌托邦理想的破灭过程,展现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他们三人的思想转变过程及其关于苏俄话语的不同建构方式。
第四章,政治家游记中的“苏俄”话语建构。通过对怀有不同政治理念的政治家如中国社会党江亢虎,无政府主义者抱朴,国民革命政府的蒋介石,中共早期领导人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相关苏俄游记的梳理,分析其不同政治视野下的苏俄游记话语的差异性,展现不同政治意识理念对苏俄话语的建构。
第五章,以俞颂华,曹谷冰的新闻体苏俄游记,胡愈之,林克多的自传体苏俄游记为文本分析的个案。从他们游记叙事话语内部的矛盾冲突,话语的叙述者与文本的声音的关系来展现其“实证性”话语的“非实证性”,分析其话语的本质——意识形态的建构物。
最后结语,对本篇论文的研究做一个综合性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