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商业秘密作为一种知识财产具有广阔的价值空间,其客体信息的秘密性与保密性使得商业秘密的司法保护较之于传统的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商业秘密具有“一旦丧失就永久丧失”的特点,相较于损害赔偿的事后救济,诉前禁令在商业秘密保护中具有及时制止行为人的侵权行为,防止损害扩大,有效防止出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独特作用。因此,对于商业秘密而言,事前的禁令救济比事后的损害赔偿更为重要,深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商业秘密作为一种知识财产具有广阔的价值空间,其客体信息的秘密性与保密性使得商业秘密的司法保护较之于传统的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商业秘密具有“一旦丧失就永久丧失”的特点,相较于损害赔偿的事后救济,诉前禁令在商业秘密保护中具有及时制止行为人的侵权行为,防止损害扩大,有效防止出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独特作用。因此,对于商业秘密而言,事前的禁令救济比事后的损害赔偿更为重要,深入研究商业秘密诉前禁令制度,无论对其理论丰富、制度完善还是司法适用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商业秘密诉前禁令以其独特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TRIPs协定与欧盟的《商业秘密指令》中对诉前禁令均进行了规定,与英美法系国家诉前禁令制度成熟的发展历史和大陆法系国家完善的成文立法模式相比,我国商业秘密诉前禁令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制度的成文立法与司法实务现状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我国,诉前禁令制度作为一项“舶来制度”,其成文立法始于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是为了回应TRIPs协定的要求而建立的制度。回溯诉前禁令在我国成文立法上的发展历程,2001年至2011年十年间,我国先后在《专利法》《著作权法》以及《商标法》等几部知识产权单行法中规定了“诉前停止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的条款,这一条款的规定为诉前禁令提供了实体请求权的依据。而我国最高人民法院2019年出台的《行为保全规定》对诉前禁令从实体的审查标准与程序适用的规则都进行了规定,弥补了相关的立法空白。相应的法律规定完善后,诉前禁令理应在商业秘密的保护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实证研究方法与案例研究的方式,对近年来我国商业秘密诉前禁令的案件适用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后,发现当前我国商业秘密诉前禁令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当事人“申请难”、法院裁定支持率低、案件数量整体偏少的现实问题。究其根源,是我国诉前禁令的被动性立法过程使得立法者对诉前禁令的请求权实质认识不清,以至于出现了实体法律内容与程序法规交错混淆的混乱局面,诉前禁令在司法适用时出现程序衔接不畅、概念适用混乱等问题,制度本身的规定也不尽完善,最终导致诉前禁令制度在我国商业秘密保护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价值。请求权是诉权的依据。想要完善我国商业秘密诉前禁令制度,首先应当实现诉前禁令实体请求权的回归,包括要在知识产权单行法中规定诉前禁令实体请求权的共性条款,以及对我国当前“三元法律规制模式”的细化完善,并要注意诉前禁令与诉中禁令不同类型的审查标准的区分。此外,从制度本身来看,还需要从其实体和程序两方面进行完善。首先是对实体审查标准的完善建议,包括对审查标准中“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概念明确、“胜诉可能性”的证明标准的确定以及“公共利益”的内涵明晰。其次是程序要件设计上的完善建议,提出要完善48小时的审查时限,并建议引入听证制度。
其他文献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是一种特殊的集体管理模式,它使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使用者签订的许可协议延伸性适用于非会员作品上。因而该制度中的“延伸性”是指许可协议的延伸性适用,而非集体管理组织管理的作品范围或会员范围的扩张。关于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的性质,存在“权利限制说”及“权利行使说”之争,从规则内容上分析,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应属于对权利行使的限制,在著作权体系中应属于著作权的“外部限制”而
随着新型视听类内容的不断涌现,学界对其“作品”或“制品”属性的判断存在严重分歧。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过程中的学术争议及近年来的司法实践,也提供了继续探讨视听作品和录像制品二分模式的契机。在二分立法模式之下,独创性不仅是著作权与邻接权的分水岭,亦是视听作品与录像制品的核心区别所在。随着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完成,我国继续坚持视听作品-录像制品二分立法模式已成定局。但该模式也面临一系列难题,包括视
关键词推广是搜索引擎中常见的互联网广告,为了吸引用户点击,广告主常将他人的知名商标作为搜索关键词来触发广告内容。这种利用他人商标进行商业推广的行为引发了有关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的法律争议。仅将他人商标作为关键词在计算机后台中使用,并不属于识别来源意义上的商标使用行为,因此不构成商标侵权。但该行为仍属于利用他人商标来争夺交易机会、获取竞争优势的市场竞争行为,需要从不正当竞争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判断商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以“有一定影响”的商业标识为保护客体,一是因为“有一定影响”的商业标识具有法益保护价值,承载了具有财产意义的经营者商誉;二是为了促进市场的自由竞争和经济的繁荣发展;三是为了保持未注册商标法律保护制度的体系协调。“有一定影响”作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的适用要件之一,其认定问题必然关系到该条款的适用结果。鉴于此,有必要对“有一定影响”的认定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最新的《反不正当
2020年修订的新《著作权法》在第50条设置了技术措施保护例外条款,将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规定为技术措施保护的第五种例外情形,肯定了实施软件反向工程的意义,将软件反向工程相关著作权问题的研究带入到新的阶段。软件反向工程是在源代码不开放的背景下,获取软件中设计思想和兼容性信息的重要途径,是软件正向开发的重要辅助工作。实施软件反向工程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原软件中技术措施的规避行为。此前的著作权立法并未对
自公有领域首次被作为法律概念使用以来已有两百多年,从整体而言,学术界、实务界能够逐渐认可专利法中的公有领域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公有领域在我国专利法中还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指的是不特定的任何人都能够自由使用其中的智力信息的知识域地。公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专利权的扩张。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专利权进行一定程度的扩张是合理的,但是如今其扩张表现尤为剧烈,可专利主题范围
为了突出不同公益性大型赛事活动的特色,活动的组织者或主办者专门设计的能够突出区分活动类目、自身特色等内容的特殊标志类型也逐渐增多,特殊标志的种类不再局限于奥林匹克特殊标志单一类型。伴随公益性赛事活动的商业化改革已成为主流趋势,在数字媒体技术及“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特殊标志知识产权的客体非物质性这一无形财产特征被放大,特殊标志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多发。这一方面源于自身制度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有赛事活动
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对新闻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条款进行了修订的背景下,研究新闻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能够帮助该条款顺利实施。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对新闻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总结新闻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基本概念和规定,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我国新闻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条款的修订的历程、原因和意义,第三部分考察域外对新闻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相关规则,第四部分是根据国外的立法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
秘密性是商业秘密的重要特征之一。运用商业秘密进行劳动的员工,是商业秘密的重要载体。员工在劳动中,将用人单位的部分商业秘密进行内化,而员工在市场中择业流动时,商业秘密也随之一起流动。实践中,离职员工亦是侵犯商业秘密的重要主体。以竞业禁止制度推进商业秘密保护,具有相当的必要性。竞业禁止制度设立目的在于平衡用人单位与员工之间的利益。竞业禁止制度的出现一方面有助于保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持市场公平
药品是治愈疾病、延续生命的必需品,让民众获取质优价廉的药品是医药产业发展的目的所在。而药品研发是成本大、风险高的长期过程,只有通过专利制度对原研药进行保护,才能激励药企持续创新。但强专利保护下的原研药价格高昂,阻碍了药品可及性的提升,因此推动仿制药发展具有必要性。传统立法模式下,药品上市审批和专利保护相互分离,致使专利纠纷无法在仿制药上市前解决,严重损害医药市场稳定性和药品可及性。如何平衡原研药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