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米沙坦-血管紧张素1-7纳米组装体治疗小鼠心肌梗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z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主要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轴(ACE/Ang Ⅱ/AT1R)和血管紧张素转换2/血管紧张1-7/MasR轴(ACE 2/Angl-7/MasR)组成并受其调控,后者通过拮抗前者的心脏负性作用以保持心脏稳态平衡。心肌梗死(MI)后,缺血区域AT1R上调介导了 RAS异常激活引起的心室不良重构。替米沙坦(Tel)、Ang1-7分别为作用于两轴的药物,均可抑制RAS的激活从而保护心梗后心功能。自组装多肽是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具有广泛生物适用性,因其结构可变、功能多样、易获取、成本低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我们构建了一种双药纳米组装体(Dual-drugs nano-assemblies,DDNA),它由自组装血管紧张素 1-7 多肽(Self-assembling Angiotensin1-7,SAA1-7)与Tel共组装而成,利用Tel对AT1R的高亲和力,实现DDNA对心肌梗死的靶向治疗。目的:构建SAA1-7与Tel共组装的双药纳米组装体(Dual-drugs nano-assemblies,DDNA),并探讨它对小鼠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与结果:1.制备SAA1-7,检测其组装性能及抗酶解能力,通过分子对接筛选出适合共组装的ARB药物。两者通过共组装获得DDNA后,测定以下参数:组装体微观结构,临界胶束浓度,流变参数,荧光发射光谱,药物装载率,药物释放,与MasR相互作用力。结果表明SAA1-7较天然Ang1-7抗酶解能力更强;SAA1-7与Tel共组装后,Tel可掺杂至SAA1-7的纤维中,形成新的纳米纤维结构;临界胶束浓度、流变参数、荧光发射光谱均提示DDNA中分子π-π堆积及疏水作用增强,两者结合更稳定。DDNA具有良好的载药率及稳定的药物率;并且改装后的DDNA仍可与MasR良好地结合。2.建立小鼠心梗模型,尾静脉注射荧光标记的DDNA,检测其药物的体内分布;实验分组:假手术组(Sham),造模组(MI),DDNA,物理混合药(T+A),Tel,Ang1-7,空载组(Vehicle),干预4周后比较各组以下参数:心脏超声,马松染色,α-SMA免疫荧光,TGF-β1、Caspase3免疫组化染色,血清IL-6,TNF-α,血清肌酐(CR),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结果表明DDNA可靶向心梗部位,抑制心肌细胞凋亡、降低炎症水平、减少心梗面积、抑制不良心室重构,且效果优于物理混合双药及单药治疗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3.体外建立糖氧剥脱(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的心肌细胞模型;荧光显微镜观察DDNA与AT1R共定位;流式细胞学检测药物摄取;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NFκB的表达;荧光探针检测活性氧(ROS)表达;RT-qPCR检测炎症因子表达;使用缺氧心肌细胞来源的条件培养基(CM)及Ang Ⅱ构建纤维化模型,检测成纤维细胞α-SMA免疫荧光表达;划痕实验检测成纤维细胞迁移能力。结果提示,DDNA具有AT1R介导的心肌细胞靶向作用;可通过促进AKT磷酸化,抑制Bax/Bcl-2、c-Caspase3的表达从而抑制心肌凋亡;并通过抑制ROS/NFκB的激活抑制炎症反应;DDNA通过抑制心肌细胞旁分泌TGF-β1抑制成纤维细胞分化,并能拮抗Ang Ⅱ诱导的成纤维细胞迁移。结论:1、对天然多肽Ang1-7进行自组装修饰,获得稳定性更好的SAA1-7多肽材料。2、构建了以SAA1-7与Tel为基础的双药纳米组装体DDNA,该组装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载药率及生物相容性。3、DDNA具有AT1R介导的靶向心脏梗死区域的能力。4、DDNA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心肌细胞ROS/NFκB相关炎症激活,抑制成纤维细胞迁移,抑制心肌细胞旁分泌介导的成纤维细胞分化,从而改善心梗小鼠的心功能。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全身性中、小血管炎反应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特点包括发热、皮肤粘膜损害、颈部淋巴结肿大等,本病是日本的儿科医生川崎富作在1967年首次报道,其主要损害是冠状动脉病变,早期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动脉瘤,恢复期可形成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以及心肌梗死等,严重可导致死亡。未经治疗的患儿约20%~25%可导致冠状动脉病变。此病多发于
背景高能量损伤、骨感染及骨肿瘤患者中常存在大面积的骨缺损,而修复材料的匮乏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传统骨修复材料因其各自的不同缺点导致其临床使用受限。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以种子细胞、生长因子、生物材料为主要要素的组织工程骨为临床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思路。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
滤泡辅助性T(T follicular helper,Tfh)细胞是生发中心形成、高亲和力抗体和记忆B细胞产生必不可少的一类CD4+T辅助性细胞。TSC1/2通过对mTOR的严格调节,控制细胞代谢、生长、增殖、分化和自噬等过程。研究表明,TSC1缺陷会影响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然而,TSC1对Tfh细胞的分化及其调控抗体反应的效应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TSC1对Tfh细胞/GC B细胞在稳态
光声断层成像(Photoacoustic Tomography,PAT)是一种新型的混合成像模式,它结合了光学成像和声学成像的优点,同时具有超声的高分辨率和光的高对比度,被用于活体无创结构、功能和分子成像。造成PAT图像质量低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光在经过组织的前向传播过程中发生非线性衰减,导致组织深部信号减弱;另一方面,在声学反演过程中,由于对声波传播和检测的理想描述,使得模型预测的声信号和真实
研究背景:近来研究表明依赖肠道微生物的胆碱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TMAO可通过诱导炎症及应激反应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已知炎症和应激反应参与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VD)的进展。然而,TMAO在CAVD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通过病例样本收集、体外实验和小鼠在体实验,探索TMAO促进CAVD发生发展的机制,拟证明TMAO通过调节内质网(ER)-线粒体应激促进CA
研究目的喉鳞状细胞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仍较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治疗和生命。目前仍需要有效并且特异性高的生物标志物以提高早期诊断。虽然近几年来靶向药物在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较多,但尚缺乏有效治疗喉癌的靶向药物。G蛋白偶联受体(GPCRs)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药物靶点,GPCRs是否可能作为头颈鳞癌基因治疗的药物靶点目前尚未见研究涉及。关于GPCRs与在喉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如何,以及
目的:探讨预防性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对胃癌病人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2019年胃癌病人数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根据是否行HIPEC,分成HIPEC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复发率和生存率,以及复发和生存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系统检索英文和中
研究目的1.通过对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患者及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NC)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行基于白质骨架的统计分析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分析研究,提取患
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ONFH)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股骨头坏死一旦发生,若不给予适当的干预,病情会持续性加重,最后不得不行关节置换手术。ONFH相关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股骨头坏死常伴随骨代谢失衡,主要表现为成骨细胞活性下降引起的骨形成减少以及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引起的骨吸收增加,同时股骨头内脂肪组织增生,骨小梁稀疏,空泡细胞形成,进一步发展导致
研究背景和目的胃癌(Gastric Ccancer,GC)是一类直接威胁和严重影响我们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虽然针对肿瘤的治疗手段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中晚期胃癌的侵袭和转移仍然是导致患者术后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对胃癌潜在发病机制进行深入探索,并寻找新型诊断标志物与潜在治疗靶点对控制胃癌的发生及发展至关重要。环状RNA是一种常见于哺乳动物的环状非编码RNA分子,能够对基因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