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面具下的双重生活——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巴赫金式解读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ang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纳享誉世界。他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反复斟酌推敲后选取的精巧词汇以及大量运用意识流、多角度叙述等富有创新性的文学手法。因福克纳深受其故乡南方的风土人情和其家庭传统的影响,他的作品呈现出南方人特有的幽默感。其作品中的人物立体丰满,南方人的形象惟妙惟肖。他笔下的剧情浸染着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细腻的感情描写穿插其中。《我弥留之际》作为福克纳的一大力作,以意识流的手法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曲折、心酸的故事。   “狂欢化”作为“狂欢”这一源于中世纪的古老仪式在文学体裁中的转化与渗透,由前苏联的思想家和批评家巴赫金提出。“狂欢化”强调文学的戏谑功能,与一切形式的权威对立并以释放人类天性为己任。巴赫金思想的核心为对话性,他认为只有对话是一切的中心。   《我弥留之际》已经被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剖析,被赋予了多种意义。论文作者从作品的内容入手,将这场愚蠢、自私的送葬过程本身看作是别样的“狂欢”,以狂欢化为理论框架对《我弥留之际》进行观照。这样的视角在前人的研究中少有涉及。   本文重点探讨狂欢节上的典型仪式,如加冕和脱冕、化妆舞会等,在作品中的象征性体现。通过理解死亡与重生的意义、分析女主人公艾迪·本德仑的生活以及达尔·本德仑的精神状况,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出巴赫金思想中狂欢式形象的双重性本质。这种双重性不仅包含于事物中,更在人性中得以体现。本文最终得出结论:每个人都在追求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人类的弱点也隐藏在人性之中。有时,人类为了释放天性会带上面具,呈现出另一种状态,这种特殊状态才是人类想要展现的真我状态。  
其他文献
赫尔曼·梅尔维尔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作家。其作品《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文学著作,是史诗般的小说。这部小说绝不是一部单纯地叙述发生在海洋上的一个人与鲸生死
乌托邦文化源远流长,世界各国早期历史中都有关于乌托邦社会的幻想。作为一种文学范式的乌托邦文学最早可追溯到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幻想小说《乌托邦》。尽管,现有的研究
学位
科马克·麦卡锡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其“边境三部曲”的发表,引起了美国图书界的轰动,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坛上的大师地位,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平原上的城市》无论在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当代作家,《太阳依旧升起》的发表使他成为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随着《永别了,武器》的出版,海明威的文学地位愈发稳固,1952年,《老人与海》的出版使他声
学位
自Brown&Levinson(1978/1987), Leech(1983)的礼貌理论问世以来,礼貌研究成为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礼貌理论也成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礼貌的书籍和论
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当前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载体-影视作品,其引进和出口与日俱增。影视作品的字幕译制工作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营利为直接目的,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向社会公众传播对其有益的社会观念的广告,以促使其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公益广告影响社会公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完整的语篇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主语篇和元话语(也被称为元语篇)。主语篇侧重于新命题的生成,从而完成语篇的概念功能。在学术语篇范畴内,元话语折射了作者对语篇的构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