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奥斯特《神谕之夜》中的反侦探小说叙事艺术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Jian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罗·奥斯特是当代美国文学中备受关注的作家。本文旨在讨论奥斯特的《神谕之夜》这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反侦探小说”叙事艺术。文章从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已经叙事语言这三个方面论述了《神谕之夜》对于传统侦探小说的颠覆。传统侦探小说通常是围绕案情的侦破展开的。收集线索、检查证据、揣度证人的可信度,这些都是侦探小说的常见元素,《神谕之夜》中也略有涉猎,可奥斯特故意剥夺的恰是侦探小说中柳暗花明,水落石出这最关键的一部分。取而代之的是疑问莫名其妙的消失,问题永远找不到答案。读者曾经习惯的阖卷时的释然感也已不复存在。传统的认识论被后现代的不可知性和不确定性取而代之。侦探小说中的语言是达意的,意义是清晰的。飘忽不定、模糊混扎、似是而非的措辞是侦探们绝对不能容忍的,可是在《神谕之夜》里语言的表达是不确定的。小说被当做语言游戏的场所,而语言本身而非事件却成了小说的内容。通过对传统侦探小说在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上的颠覆,奥斯特想要给读者呈现的是现代人虚浮、表面、零碎、绝望、非我的生存状态。传统侦探小说以逻辑理性为中心,以解开谜团为最终目的,直白的揭露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反侦探小说”不再崇尚理性的力量,不再信任逻辑的说服力,通过对传统叙事艺术手法的颠覆,引发读者的深思,进而叩问现代人作为有限生命的生命个体要如何寻得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相对于理想化的传统侦探小说情节,反侦探小说中的不确定性,偶然性,无序性似乎更能真实地表现这个世界。
其他文献
政治外宣文本的翻译是我国外宣翻译中敏感而复杂的一个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外宣文本,政治外宣文本政治性强,政治敏感度高,直接展现我国国家政策和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忠实性
《倭名类聚抄》是源顺在承平年间(931年-938年)编纂的一部日本最早的和汉辞典,作为了解平安时代以前的词汇、音韵以及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制度等方面的史料,在日本文学,日
在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一直都未得到译界的重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学者们开始从新的视角出发去研究翻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