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译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一直都未得到译界的重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学者们开始从新的视角出发去研究翻译和译者。于是译者及其主体性逐渐得到译界的重视,并成为国内外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阐释学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该理论随着十五世纪新人文教育活动的发展而诞生,宣扬圣经翻译作为一种普遍的翻译理论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本翻译。英国著名的翻译家乔治·斯坦纳在阐释学基础上,提出并详细介绍了一种描述文学翻译过程的模式——阐释的运作,把翻译的过程细分为四个步骤,即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
本文弥补了以往单个译本研究的不足,在乔治·斯坦纳阐释学四步骤翻译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哈代《还乡》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将译者主体性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到四步骤中,辅以具体的译本对比,从而分析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译本,同时证明四步骤翻译理论在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上有效而实用,最终肯定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