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我国已运行一段时间,被追诉人反悔的情形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现实存在,为发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优势有必要对被追诉人反悔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认罪认罚是指被追诉人自愿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对司法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自愿接受司法机关作出的处罚。所谓反悔是指已经认罪认罚的被追诉人在后续诉讼程序中撤回先前对犯罪事实的供述或认罪认罚的允诺,程序正义价值内在要求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我国已运行一段时间,被追诉人反悔的情形在认罪认罚案件中现实存在,为发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优势有必要对被追诉人反悔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认罪认罚是指被追诉人自愿如实供述犯罪事实,对司法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自愿接受司法机关作出的处罚。所谓反悔是指已经认罪认罚的被追诉人在后续诉讼程序中撤回先前对犯罪事实的供述或认罪认罚的允诺,程序正义价值内在要求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赋予被追诉人反悔权。被追诉人的反悔权具有重要价值,是辩护权的题中应有之意,实现控辩双方平等对抗的内在要求,是保障被追诉人自愿认罪认罚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实体真实的重要保障,还是发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优势的必然要求。本文对实践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被追诉人反悔的运行情况进行考察,总结被追诉人反悔的主要案件类型,被追诉人反悔的主要理由以及法律后果,分析出被追诉人反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被追诉人不知晓享有反悔权,被追诉人如何撤回认罪协议各地操作不一,反悔前的有罪供述效力不清,以及被追诉人的反悔被认为是认罪态度不好。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应对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选取与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较为接近的美国辩诉交易和德国刑事协商制度,梳理其中有关被追诉人反悔的规定,与我国有关的制度内容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总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习借鉴域外的有益经验,为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被追诉人反悔机制的完善提出建议。构建完善的被追诉人反悔机制,首先应当明确被追诉人行使反悔权的方式,被追诉人在法院作出判决前可以通过撤回认罪认罚答辩的方式反悔,判决后可以上诉的方式反悔;为防止被追诉人滥用反悔权,应当建立恶意上诉的约束机制,同时检察机关应当准确把握抗诉条件,规范抗诉权的行使;应当明确被追诉人反悔前在协商过程中作出的有罪供述不得作为证据使用,但依其供述所获客观证据并非必然无效;此外,应当根据不同反悔情形确定反悔后的程序选择,并明确程序转换后无需更换办案人员,以完善被追诉人反悔后诉讼程序的转换机制;最后应当从明确办案人员的反悔权告知义务,建立自愿性审查机制,明确原则上不因被追诉人反悔而加重对其处罚三个方面完善被追诉人反悔权的保障机制,以确保反悔权发挥现实作用。
其他文献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和“先成家、后立业”是中国人固有的传统观念,成家立业将婚姻和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2013年的调查问卷中,有73.8%的男性认为结婚对其事业有利,认为结婚对事业有帮助的女性比例达到56.96%。婚姻对薪酬是否存在有利的影响?近些年婚姻对薪酬差异所起的作用是劳动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很多研究都表明已婚男性收入高于未婚男性,而婚姻对女性薪酬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利用CHIP
检察机关通常会依据民事检察监督证据调查权对法律活动进行检察监督,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能,行使法律监督权,民事检察监督证据调查权作为一项公权力,并不会任意启动,无论是当事人申请启动,或者因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他人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检察机关依职权启动,作为公权力介入私权时都应注重适度,不能过度干预双方当事人之间平等诉讼权利的行使。《民事诉讼法》在2012年经修订以后,赋予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享有检察监
从我国现阶段民事诉讼案件来讲,产品纠纷案件大多数是围绕着产品缺陷的侵权行为所进行的,而案件的焦点也往往集中在对于产品缺陷的认定及证明上。认定一项产品存在缺陷的标准是该产品有可能或者已经造成了人身或者财产上的损害,也就是说该产品存在法律意义上的“不合理危险”或者该产品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标准。产品因存在上述原因造成侵权,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就应当承担相应的产品侵权责任。产品缺陷的认定对于案件走向具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国际投资迅猛发展,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在近年的仲裁实践中,投资者合理期待原则作为判断东道国是否违反FET标准的重要因素被一再提及。目前,无论在双边还是多边投资协定中,对投资者合理期待原则的涉及往往仅限于间接征收条款,FET条款中很少提及该原则,即在立法上,对FET标准中投资者合理期待原则的规定存在缺失。实践中,由于仲裁庭对投资者合理期待
在我国,人民调解制度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民调解的现实作用更加明显。在我国不遗余力的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大环境下,人民调解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解决纠纷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传统的人民调解模式下,人民调解委员会只能被动的根据群众的需求展开工作,且受到地域差异的影响,各个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运行状态也不尽相同,公共法律服务的配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但
随着2017年6月民事诉讼法修改,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民事公益诉讼工作迈入全新的快速发展轨道。检察机关已成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要主体,而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具有案情复杂、专业性强的特点,为达到保护公益的目的和实际效果,证据调查工作作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工作的基础,关系到案件办理的质量和效果。一直以来在民事法律监督领域,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更多的是专注于生效裁
2018年,我国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增设了刑事缺席审判制度,为国际追逃和其他适用缺席审判的案件提供了制度支持,对维护国家利益、提高诉讼效率、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刑事缺席审判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存在的正当性基础正在由义务本位逐渐转为权利本位。同时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拥有不同于对席审判的独有特征,具体包括诉讼构造不完整性、适用范围有限性和审判结果可撤销性。对我国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在实践中适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检察机关就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反贪局、反渎局等职能从检察院分离,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确立,检察机关的职能发生了重要转变。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我国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信息化建设面临更高的要求,正在从普通的检察信息化建设向智慧检务建设过渡。2015年以来
民事证人特权制度一直是我国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此制度的本质是为了保护除了诉讼中发现案件事实真相的价值之外的促进社会稳定和保障个人权利的价值。因为在当今社会中,已经不再是诉讼价值一元论,除了诉讼中发现案件事实真相价值之外,还存在着其他更为重要的价值,如亲情伦理、职业信赖、公共利益安全等价值。此制度的确立,不仅标志着对法律对私权利的维护与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国家公共利益予以一定的保护,更重要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是民事诉讼法中案外人救济制度的一种,于2007年我国民诉法修改时被确立下来。通过司法实践中的制度运行,原来在案外人执行异议程序中存在的审执不分的混乱情况基本不复存在,且极大改善了案外人的实体权益被不当执行行为侵害而难以有效救济的困境,但由于我国立法并未对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制度进行详细规定,加之司法实践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刚刚度过幼年期的制度又迎来了司法实践中的异化。如何从整体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