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安方言属江淮方言通泰片,既有通泰方言的典型特征,又有自己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海安28个乡镇进行田野调查,以第一手语音资料为基础,考察各乡镇语音地理分布。全面研究海安话共时音变,深入探讨方言语音的年龄差异及发展趋势。以《切韵》音类为比较单位,结合汉语语音史、语音学的相关理论方法,研究海安方言声母、韵母、声调的历时演变,厘清各种音读形式的历史层次。此外,还对海安方言前高元音i、y的擦化、深臻曾梗摄阳声韵尾鼻化现象进行专题讨论。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海安方言的历史地理背景,移民与方言的关系,方言概况,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内容,材料来源及发音人情况。第二章包括音系及共时音变。音系部分介绍海安城关话声韵调系统,制作音系语图并进行实验语音学分析。共时音变主要分析连读变调,舒声促化,语流音变中的同化、弱化、脱落;讨论方言的小称形式,如儿缀、变调。另外,分老、中、青、少四个年龄层进行专项调查,考察古全浊声母舒声字的新老音变,泥来母的分混,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的新老差异,蟹止摄部分唇音字韵母oi/i异读情况、阳入字今读差异等,深入探讨海安方言语音的年龄差异及发展趋势。第三章讨论声母的演变及历史层次。本章主要考察微母v→(?)v→(?)的发展轨迹,认为第一轮v→O的演变是浊母清化的结果,而O→v是由于声母失落,-u-介音带摩擦性质,为了保持音系协合,-u-由半元音变为辅音v;第二轮v→(?)则是受强势官话方言影响产生的。探讨知系二分格局,指出知系按今开合口分化为两类:开口读舌尖音ts-,合口读舌面音tc-,tc-类读音是舌尖音声母与介音-u=相互作用的结果。讨论日母(?)-→z(?)-的演变,认为(?)-是方言底层,浊擦音z-是晚近产生的形式。考察匣母今读的历史层次,认为k‘-声母反映了匣母部分字与古群母相混,是方言最古老的层次。探讨影疑喻母的演变,指出(?)-是早期层次,后来在合口韵前脱落,在开口韵前按等分化,一二等保留原读音形式,三四等或声母失落,或变为鼻音n-:v-由后接介音-u-演变而来;n-是(?)-与三等-i-介音相互作用,导致声母舌位前移的结果。第四章探讨韵母的演变及历史层次。本章主要分析果摄主元音(?)的历史层次,认为a反映了唐五代前果假摄同韵的语音情况。考察果摄一等读音的地理分布差异,指出(?)是早期元音裂化的产物,u是(?)后高化的结果,其演变过程为:*α→*u/o→γuu→o/u/u。认为(?)后高化的动因是流摄一等主元音对其产生的“推链”作用。探讨海安方言“支微入鱼”现象,指出蟹止摄三四等“入鱼”是’iui韵头与韵尾异化引起的,演变机制为*iui→iu→y;蟹合一“入鱼”是声母与韵母相互作用的结果,演变机制为*tsuei→t(?)yei→t(?)ye→t(?)y。认为蟹合一读如鱼韵应是晚近的音变,与止蟹合三“入鱼”的年代间隔较远。同时,考察“支微入鱼”的地理分布,指出东路话“入鱼”字多是因为地处偏僻,易于存古;而下河话“入鱼”字多则是由于邻近姜堰,受姜堰话影响的结果。第五章分析海安方言的声调演变情况,如全浊上去归阴平、阴阳入调值演变及入声舒缓。通过观察入声字波形图喉塞尾的峰状突起、提取单音节字韵母时长,发现海安方言入声有舒缓迹象。第六章是专题研究。第一节探讨海安及周边方言前高元音i、y擦化情况,指出i、y擦化发展不平衡,既有地理差异,又有年龄差异。发现受强势官话方言影响,海安新派产生y→(?)变。第二节以海安方言-(?)/_i(a)(?)的分布为出发点,着重分析通泰地区深臻曾梗摄阳声韵尾的演变及历史层次,指出深臻摄与曾梗摄阳声韵合流收(?)尾是方言底层,(?)尾失落的主要原因在于主元音(?)前高化。第三节对海安方言进行分区。结语概述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