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语篇一直是语篇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对新闻语篇的研究主要从文体分析、评价分析、批评话语分析以及评价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探讨,鲜有学者在基于语言学视角分析新闻语篇的同时,借鉴国际关系理论对文本进行解读。语言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密不可分,把国际关系研究引入语言学,为人们深入理解新闻语篇提供了新视角。目前对新闻语篇的研究可归为两大类:即基于非批评视角的分析和基于批评视角的分析,后者旨在揭示语言、权力、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非批评的视角,结合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理论及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建构主义中的身份和利益理论对中美有关中国南海仲裁案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本研究从《中国日报》(以下简称《日报》)和《纽约时报》(以下简称《时报》)的官方网站中选取2013年1月22日至2016年11月11日间中美对中国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作为语料(《时报》20篇,11,730词,《日报》21篇,11,629词),以马丁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为分析框架,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实现两个研究目的:一是揭示《日报》和《时报》中态度资源分布的异同点,进而基于态度系统分析其成因;二是探讨《日报》和《时报》中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资源分布的异同点,并尝试运用温特国际政治建构主义中的身份和利益理论解读其背后的政治原因。本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基于新闻客观性的特点,《日报》和《时报》中鉴赏资源在态度系统中占绝大比例,判断资源次之,情感资源占比最低。《日报》中的判断资源多于《时报》,而在情感资源使用频率上《时报》多于《日报》。鉴赏资源的大量使用有助于增加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情感资源中满意/非满意使用频度较高,用来直接表达政府的态度。为了使报道更具说服力和客观性,安全/非安全也占较大比例。《时报》比《日报》较多地使用倾向/非倾向,可有效地同读者形成共鸣。判断资源中,由于社会约束的评判标准更具客观性,社会约束的使用频度远高于社会评判,其中,《日报》和《时报》在妥当和韧性资源的使用上差异明显。鉴赏系统中,价值资源的运用远多于反应和构成,说明双方都侧重对事物进行价值评判,而反应和构成分别较多地涉及情感和认知的因素,因此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此外,就使用频率而言,《日报》中的价值资源高于《时报》。另一方面,《日报》和《时报》中的消极态度资源均多于积极态度资源;就具体评价对象而言,《时报》和《日报》基本持对立观点。根据温特的身份和利益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国家身份及国家利益,因此双方持有不同的立场。国家身份和国家利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影响一个国家的主观利益。在不同主观利益的指导下,国家采取不同的外交政策,同时国家行为又建构了国家身份和利益。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论文最后阐述了对新闻语篇研究及语言教学等方面的启示,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