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测定中枢性眩晕患者及正常健康查体人群血液中两种游离单糖的结果,并测定降解后单糖的峰面积,进行分析比较,以观察和分析血清中单糖的水平与中枢性眩晕患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期望为中枢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一种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枣庄市中医医院住院或者就诊的患者,年龄在40岁至80岁之间;临床就诊或者住院时,其主诉为眩晕;临床诊断均根据2010年的《眩晕诊治专家共识》中的,关于中枢性眩晕的临床诊断;其他的需要符合文中的纳入本研究的标准,同时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均同意本研究的内容,并且签署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根据上述,共有125名眩晕的病人被纳入到本研究中,组成为患者组,另外,以青医附院健康查体人群共89例,组成了健康组。首先根据单糖标准品的HPLC分析的结果,绘制出两种游离单糖的标准曲线,从而得到回归方程。然后对血清样本进行水解、衍生及HPLC分析,并得到样本的液相色谱图,计算出样本中游离单糖的浓度,用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的游离单糖浓度,并通过ROC曲线评估游离单糖对中枢性眩晕患者的诊断价值。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降解后单糖的峰面积,建立降解单糖与眩晕患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各种降解单糖的ROC曲线评估降解单糖对中枢性眩晕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1)通过测定两种游离单糖,患者组和健康体检组血液中的甘露糖含量分别为91.62μmol/L和73.50μmol/L,ROC曲线显示甘露糖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为96%,特异性为44%,曲线下面积为0.72,葡萄糖的含量分别为5679μmol/L和6071μmol/L,上述组间的差异均被视为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2)在比较血清游离单糖的实验结果时本论文引入了葡萄糖比甘露糖(G/M),利用Graphpad prism6.0绘制ROC曲线,通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G/M有较强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9%和87%,曲线下面积为0.89,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3)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降解后单糖的峰面积,患者组和健康体检组血液中的降解后甘露糖峰面积分别为1.473和3.420,ROC曲线显示敏感性91%,特异性74%,降解后葡萄糖峰面积分别为8.379和15.29,ROC曲线显示敏感性86%,特异性72%,降解后半乳糖峰面积分别为2.571和3.905,ROC曲线显示敏感性87%,特异性63%,降解后半乳糖胺峰面积分别为1.589和1.138,ROC曲线显示敏感性57%,特异性85%,降解后葡萄糖胺峰面积分别为17.39和17.13,降解后岩藻糖峰面积分别为0.6549和0.2734,上述组间的差异均被视为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中枢性眩晕患者单糖水平与健康正常人不同,游离单糖中以甘露糖对中枢性眩晕患者的诊断价值较高,降解单糖中以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的诊断价值较高,因此检测血清中的单糖水平有助于对中枢性眩晕患者的诊断,有望能够为中枢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一种新的血清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