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由三章组成,分别研究了白黄小薄孔菌(Antrodiella albocinnamomea)发酵液、马铃薯内生真菌Bipolaris eleusines发酵液及灵芝属真菌Ganoderma orbiforme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利用现代天然产物研究方法进行分离,包括:正相硅胶柱、反相RP-18硅胶柱、Sephadex-20凝胶柱、中压制备液相(MPLC)、高效液相(HPLC)等,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NMR、质谱、红外、紫外、旋光以及X-ray单晶衍射)鉴定了85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28个。化合物类型涉及倍半萜、三萜、苯环衍生物及肽类等。第一章为白黄小薄孔菌化学成分研究。白黄小薄孔菌(Antrodiella albocinnamomea)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的一种木腐菌。从其发酵液中共分离、鉴定出29个化合物,其中14个为新化合物,包括新的triquinane倍半萜和新的illudalane型倍半萜。Antroalbocin A(10)具有罕见的5/5/6桥环新颖骨架,其生物合成途径应该是由triquinane型倍半萜衍生而来。该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第二章研究马铃薯内生菌Bipolaris eleusines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从马铃薯内生菌中寻找抵抗马铃薯病原菌的活性物质,是课题组近期的研究方向。从马铃薯内生真菌Bipolaris eleusines发酵液中共分离、鉴定出33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9个,新化合物类型涉及sativene型倍半萜、seo-sativene型倍半萜和苯连噻唑环类化合物。Bipolathizole A(38)为新骨架化合物,是由sativene型倍半萜单元和笨连噻唑单元杂合而成的新颖浑源萜类成分,在天然产物中首次发现。新化合物bipolenin D(33)、bipolenin E(34)、bipolenin F(35)、bipolenin H(37)显示出抑制马铃薯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的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μg/mL、50μg/mL、100μg/mL和12.5μg/mL。第三章论述对灵芝Ganoderma orbiforme的化学成分研究。Ganoderma orbiforme为灵芝科(Ganodermataceae)灵芝属(Ganoderma)真菌。通过研究,在其子实体的二氯甲烷萃取段中共分离、鉴定出23个化合物,包括5个新化合物。新化合物类型主要为羊毛甾烷型三萜,其中ganoboninone G(65)和ganomyin I(85)表现出微弱的抑制结核分枝杆菌H37Ra活性。此外,ganomyin I(85)还显示出对蜡状芽孢杆菌、屎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MIC分别为:25μg/mL、25μg/mL和12.5μg/mL。此实验初步探索了G.orbiforme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为进一步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