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理论取向的翻译学研究因为其静态、微观、规约式的研究模式和对翻译文化属性的忽视,越来越为译学研究者诟病。得益于后结构主义的浸淫和文化转向的推动,描述翻译学作为霍姆斯翻译学科架构蓝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实证主义为其研究方法的逻辑起点,坚持在自然情境中通过归纳分析、个案研究对影响翻译活动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因素进行多维透析,从而使微观的结构描写让位于宏观的文化阐释,实现了对语言学流派的反拨和超越。 作为翻译学已开展的两大主要实证研究方法类型之一,尽管目前学界对描述性研究在翻译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方法论价值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等方面的认同趋于增强,但在某些微观问题上尚未达成统一,其中关于对比数据选择标准、删选程序的探讨便是逐渐升温的理论热点之一。由于实证研究是以客观事实、实际数据来论证某种观点、描述某种规律为特点,所以在研究过程中如何挑选有代表性的样本资料、如何发现足够的资料以允许从样本的各类资料的比较中引出可靠推理等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的信度。反映在描述性翻译研究过程当中,一种成熟可行的数据删选机制应该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的特点:前者是指数据应该尽可能详尽以便能全面地反映出译作(之间)的特点(构建一种先于具体研究存在的数据分类体系是保证这种全面性的一个可行思路),后者是指数据分类体系应该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的有机结构(数据类的解释之间应当具有关联性和启发性)。 Crisafulli的折中方法论旨在探索描述翻译研究过程中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经验描述和批判解释相结合的思路,虽然只是一种理论设想,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数据分类体系对提出一种系统的描述研究方法极富借鉴意义;Lambert and van Gorp的系统方案从程序角度指出“初始数据→宏观数据→微观数据→系统语境”的研究步骤;Lefevere的操纵理论明确了“诗学”、“赞助人”、“意识形态”作为影响译本产出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尝试通过归纳分析和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上述三种理论进行整合,以提出一种数据处理环节更加完善、同时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描述翻译研究方案。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首先,通过分析Crisafulli和Lambert and van Gorp两者理论的优点及其不足之处,指出在描述翻译研究命题下对二者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折中方法论的数据分类体系有其详尽完备的特点,但没有解决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采取怎样的研究顺序、不同数据类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等关键问题;而Lambert and van Gorp的系统方案从研究步骤角度对数据进行的“三分法”设想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因为其对三种数据所指的界定较为笼统,Crisafulli的分类体系又可以让其更加精细、具体;同样Lefevere的操纵理论也可以给系统方案中的“系统语境分析”提供比较合理的切入角度。 其次,对Crisafulli的数据分类体系按照初始、宏观、微观的顺序进行再归类,并借鉴Toury的观点初步提出一个完整的研究方案,并重点讨论“系统性”作为本研究方案的最大特点。 最后,以The Catcher in the Rye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为例,验证了本研究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理论演绎和实例验证可知,对于当前描述翻译研究中数据处理环节存在的争议,本研究所提出的系统方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种比较可行的解决途径。当然作为一种尝试本研究只能是一种思路和方向的探索,对一些操作细节方面的问题尚缺乏深入思考,要使其真正成为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兼容性的研究方法,还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通过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的不断互动进一步修正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