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艾灸不同方式干预激痛点治疗慢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实验研究

来源 :辽宁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局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复制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coscia pain syndrome,MPS)模型大鼠作为研究对象,以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 Ps)为作用点,观察针刺、艾灸两种干预方式对MPS大鼠的治疗效果;通过观察针、灸激痛点对局部组织形态、促炎因子、疼痛因子及脊髓背角相关疼痛递质表达的影响,探究针刺、艾灸不同方式干预激痛点对MPS大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理,为针刺、艾灸治疗MPS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分组:将32只SD雄性大鼠(SPF级、体重220-250g)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每组8只?2.造模: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大鼠使用打击结合离心运动复制MTr Ps模型。具体步骤为:每实验周期第1天,按照大鼠体重,向大鼠腹部注射10%水合氯醛(3ml/kg)进行麻醉,通过自制打击器对大鼠左下肢股内侧肌1次打击;第2天,令大鼠于坡度-16°的电动跑道上以16m/min速度下坡跑,持续时间为90min;其余3至7天,正常喂养,不做干预。上述过程持续重复8周,为干预期。之后4周,不做任何干预,正常喂养,为恢复期。3.干预:(1)针刺组:采用0.35mm×40mm毫针斜刺贯穿激痛点结节,通过提插捻转刺激局部产生抽搐反应后,连接电针仪,调至频率2-20Hz的疏密波,以大鼠左下肢显示轻轻颤动为适宜强度,持续15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周。(2)艾灸组:将艾条置于激痛点上方23cm,控制皮温在(46±1)℃,施灸15min,确保艾灸部位无肿胀、无烫伤,无血液、组织液渗出等感染情况发生。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周。(3)对照组、模型组:在相同环境下采取相同方式进行抓捕和控制,且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4.取材:治疗结束后次日上午,开始取材,腹部注射10%水合氯醛(3ml/kg)对大鼠进行麻醉,后将其仰卧位固定于固定板上,使左下肢伸直。通过外科手术方式,先切开左下肢股内侧肌处皮肤,随即剥离筋膜,暴露局部肌肉组织,并将其与临近肌组织和筋膜分离,在骨骼肌附着处剪断并将标本浸泡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24h以供病理学检测,切开腹部取腹主动脉血,3000rpm,4℃,离心10min,使上清分离,置于-80℃超低温冰箱中以供之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使用;采血后取脊髓L4-6腰膨大段,一部分浸泡于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固定保存,供免疫组化检测使用,一部分用作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5.检测:采用行为学及热板实验法检测大鼠热缩足潜伏期;采用肌电图仪检测大鼠左下肢股内侧肌自发电位及活动频率;采用病理形态学检测方法,观察大鼠左下肢股内侧肌处肌纤维形态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浓度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即早基因C-fos(I mmediate early gene,IEG)定量分析;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脊髓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 NOS)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1各组大鼠左下肢热缩足潜伏期的变化造模后,对照组大鼠无异常步态出现、舔足及自发性抬腿等行为,热缩足潜伏期与造模前相比没有显著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均有大鼠跛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降低,差异显著(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热缩足潜伏期及大鼠步态无明显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可偶见跛行,针刺组、艾灸组大鼠步态基本恢复正常,但三组大鼠左下肢热缩足潜伏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左下肢热缩足潜伏期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自发电位及活动频率的变化肌电检测显示:对照组肌电图显示无电位波动,表明当静息状态时,未出现异常的自发电位,说大鼠左下肢股内侧肌处无激痛点;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出现一系列高频低幅为背景电位和出现不规律的高振幅的峰电位,持续时间0.5-10min,频繁出现自发性电位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均可见偶发的自发电活动,且频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左下肢股内侧肌病理形态学变化对照组大鼠受累肌肉横切面肌细胞多呈现规则有序的形状,可明显分辨出纤维结构,细胞大小均匀,排列紧密、整齐、规则,细胞边缘都可见多个细胞核,且胞核位于肌膜下,未见炎性细胞核内移与炎性浸润现象;纵切面肌纤维排列紧密、规律,粗细均匀一致,细胞核大多分布于肌纤维膜下。模型组大鼠显示肌细胞大小、形态发生改变,细胞排列错乱无状,出现炎性细胞核内移及炎性浸润现象,挛缩结节处出现大面积的组织粘连;纵切面可见肌纤维粗细不等,排列无序,挛缩结节处出现大面积的黏连区域,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针刺组与艾灸组:横切面显示,肌细胞形态已基本接近于正常,针刺组偶见形态不规则的肌细胞,核内移现象比艾灸组明显;纵切面显示,针刺组与艾灸组肌纤维逐渐恢复,可见轻微萎缩、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现象,且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肌组织形态更接近于对照组。4各组大鼠血清中PGE2蛋白表达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PGE2浓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血清中PGE2浓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艾灸组比较,针刺组PGE2浓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C-fos免疫组化积分定量光密度值表达的变化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中很难见到C-fos阳性神经元细胞表达,大多呈现出蓝色的阴性细胞,积分定量光密度值较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C-fos阳性神经元细胞表达呈圆形或者卵圆形,细胞核呈棕黄色,光密度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艾灸组C-fos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艾灸组比较,针刺组光密度值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 NOS基因表达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 NOS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大鼠脊髓组织中n NOS基因表达均降低,更接近对照组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n NOS基因表达显著升高,针刺治疗效果优于艾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痛点是诊断和治疗MPS的核心;通过针刺、艾灸激痛点可以提高MPS大鼠热痛敏阈值、减少激痛点所在局部肌肉异常自发电位、恢复肌肉细胞形态,从而灭活激痛点以有效改善慢性肌筋膜疼痛。从内在机制上来说针刺、艾灸激痛点可以通过抑制外周PGE2合成与释放,减轻MPS大鼠激痛点区域的炎症反应,促进局部组织恢复、直接降低外周感受器的疼痛敏化程度;削弱伤害性刺激信号强度,并且干预n NOS、C-fos相关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抑制脊髓背角疼痛递质的活化,阻碍疼痛信号传入中枢。而针刺激痛点在调控脊髓背角n NOS与C-fos表达优于艾灸作用,表明针刺激痛点更擅长于调控脊髓背角疼痛信号传递机制;艾灸激痛点下调外周PGE2表达与恢复肌肉细胞形态优于针刺激痛点,表明艾灸治疗更擅长于局部组织修复和外周敏化及炎性环境的干预。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中医传统针刺疗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病例全部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患者,均符合恶性肿瘤伴有癌性疼痛的诊断。共收集病例80例,将其中使用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列入针刺组,将单纯应用三阶梯止痛药治疗列入非针刺组。后分别将两组患者中NRS评分1-3分患者纳入轻度疼痛组,NRS评分为4-10分纳入中重度疼痛组。其中
目的:通过对近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文献研究,运用现代学统计软件,对中医证治规律进行总结归纳,探讨其规律,明确中医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优势,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规范方案提供临床参考,提高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材料与方法:1.通过对中文数据库(CNKI)、维普以及万方进行检索,检索期限为2015年7月-2020年8月。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慢性阻塞性
目的: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近八年周文波教授应用中医药治疗肺癌的方药进行统计分析,全面分析其在临床的组方规律,总结其治疗肺癌的核心学术思想,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肺癌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本研究通过筛选周文波教授于2013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及肿瘤病房诊治的肺癌患者的病案,通过收集,筛选,整理后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方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并建立相应的数据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足辨证多种权威文献和学术界辨证论治文献的全面交叉比较,揭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问题的复杂表现形式和基本成因,提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规范的对策与方法。材料与方法:1.搜集当今各主管部门颁布且常用的糖尿病足中医辨证权威文献,包括《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等14部权威文献的辨证资料。2.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近10年来中文期刊正式发表的糖尿病足中医临床辨证论
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的一般情况、自我效能感及健康素养现状,旨在了解健康素养整体水平及各维度的水平,探讨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分析农村空巢老人自我效能感与健康素养的相关性,从自我效能感角度改善和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素养水平寻求方法和途径。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调查时间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选取辽宁省朝阳市某县农村地区符合纳排标准的176位空巢老人
目的:通过电针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与常规针刺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两种治疗方式相对比,观察两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沈阳市妇婴医院就诊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66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应用PASS软件,以就诊时间参照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纳入符合诊断标准患者各33例,且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临床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病程、年龄
目的:本次实验拟通过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运用健脾和胃、利水降脂的治疗原则,以心脏为研究对象,MCP-1/CCR2信号通路为切入点,观察针刺对MCP-1/CCR2信号通路及相关炎症因子IL-6、TNF-α和心脏炎症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用10只6周龄雄性Wistar-Kyoto大鼠(WKY大鼠)设为正常组,40只雄性6周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肥胖模型组、针
目的:此文通过分析论述脾虚、痰湿及中风后遗症之间的关系,整理陈以国教授通过调气通阳、健脾祛湿以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归纳陈以国教授从脾论治疾病的临床特色,扩宽了解决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方法:1.通过整理古籍文献中痰的概念及认识、痰的生成、脾与痰的关系、痰瘀与中风后遗症的发病关系、以及脾与中风后遗症的发病关系,并结合肥甘厚味易伤脾致虚生痰的特点,总结出从脾论治的必要性,结合陈以国教授的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基于“女子以肝为先天”理论指导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新思路及临床数据。材料与方法:本课题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人。试验组基于“女子以肝为先天”选取太冲穴、肝俞穴、中都穴和关元穴进行针灸治疗,从经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辽宁省五所综合医院的护士进行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现状调查,旨在了解其存在的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水平,探究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临床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差异,分析护士对其公众污名和社会距离的相关关系,探讨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为减轻护士对乙型肝炎病人及携带者公众污名程度、降低社会距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