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培荀(1783—1859),字景叔,号雪峤,出身淄川地方名门——窎桥王氏。早年伏案苦读,辛苦求仕。中年为官四川,恪尽职守,勤政爱民,有“王婆婆”“王青天”的赞誉。晚年辞官回山东后,在家乡书院教书,重视朱子四书教育,颇有心得。王培荀作为清代中后期著名的学者,在经学、史学、诗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建树。本文通过全面的研究,力探王培荀的个人生平、学术成就和影响。全文布局如下:引言部分,笔者全面梳理了王培荀已有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一章叙述王培荀的家世生平和交游情况。首先详述其家世,发掘并选取了王氏家族中有代表性的十三人,弥补了此前家族研究的不足,反映了家族的兴衰历程。其次,探析了王培荀的生平与交游,比较全面的再现了王培荀的人生轨迹。第二章整理王培荀的著述。王培荀一生笔耕不息,著作等身。本章从版本、收藏、著录、影印等四个方面对其二十余部著述进行整理,对了解的但未有专题研究的著作做了简单介绍,比较全面的呈现王培荀著述的总体面貌。第三章是对王培荀经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书学上,著有《大学集说》《中庸集说》《学庸余论》等,为教习家乡子弟而作。这一部分通过梳理经集内容,归纳经学特色,从中总结王培荀的经学观点和治经倾向,填补了对王培荀经学研究的空白。第四章是对王培荀两部史料笔记的研究。《乡园忆旧录》和《听雨楼随笔》内容丰富,文献价值很高,可弥补地方史志的不足,影响极大。本章首先综括两部笔记的内容,其次从人物、历史、科技与景物资源三个方面分析史料价值,通过整体概括与具体事例再度探析两部笔记的价值。第五章是对王培荀诗歌的研究。王培荀习诗较晚,但是著作颇多,著有《寓蜀草》《旭阳赠别》《秋海棠诗》《蜀道连辔集》《秋海棠唱和集》《听雨楼吟社诗》等。其中,《寓蜀草》四卷是王培荀诗歌方面的代表作。本章以《寓蜀草》为研究对象,归纳诗歌内容,挖掘诗歌价值,体现了王培荀的诗歌风格。总之,探究王培荀的家世生平、交游著述,总结其治学特点与贡献,对全面了解王培荀的个人成就、推动山东学者研究及清代学术研究均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