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矿集区水系沉积物和岩石地球化学分布模式研究及其勘查意义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weiqi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矿及伴生元素地球化学模式的研究对矿产勘查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关于刻画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尤为重要,但目前还较为缺乏将地表沉积物(次生晕)和深部岩石(原生晕)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结合进行深部找矿问题的研究。铜陵矿集区开展的“大型矿集区深部精细结构与含矿信息研究”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研究机会。本文基于安徽铜陵地区1:20万水系沉积物和狮子山矿田钻孔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分别展开了水系沉积物数据单元、多元统计(相关、偏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变差函数分析,钻孔岩石数据单元、多元(主成分分析)统计分析、钻孔元素含量展示等方法和思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矿及伴生元素的含量分布、元素组合、平面结构和垂向空间分布特征等地球化学分布模式,目的是能为铜陵深部找矿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对比中国水系沉积物元素背景值和中位值,铜陵矿集区水系沉积物主要富集Au、Ag、Cu、Pb、Zn、Bi、Hg等元素,这些元素与钻孔岩石主要成矿岩体(大理岩、矽卡岩等)和成矿地层(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富集元素基本相同,与矿集区大规模成矿和长期矿业活动,以及成矿地层和成矿岩体出露有关。
  2.通过单元素地球化学等值线图发现在狮子山矿田一带具有规模大而强的Cu、Au、Ag、W、Bi、Mo等元素异常组合,同时这套元素异常组合在大团山、老鸦岭和长龙山钻孔中从深部到浅部都具有较高的元素含量值,且均具有多层成矿作用,表明垂向分布上存在连续的对应关系。并且,大团山钻孔在深部(-700m以下)具有很高的Cu/Mo值(高达5000)和较低的Mo/Zn值,指示着其深部存在斑岩型铜金矿的可能。
  3.变差函数研究发现,随着空间范围的缩小,Cu、W、Bi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生明显变化,最大连续性方向分别由近东西向(83.5°、95.9°、87.7°)变为北东-南西或南北向(35.3°、176.3°、49.9°),主要控制因素由近东西向铜陵戴汇基底断裂带变为区内矽卡岩型铜矿控矿岩体(如铜官山岩体)导致,同一比例尺不同研究范围,影响元素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因此,1∶20万化探数据异常圈定的控制因素在区域级别以上(如基底断裂),适用于矿田范围以上的异常圈定,但不适用于矿床范围的异常圈定。
  4.水系沉积物数据与-500m以下和-500m以上的钻孔岩石数据主成分分析的元素组合基本相近,总体表现为以中、低温Cu、Au、Ag、Pb、Zn、As、Sb、Bi元素异常组合为主,同时兼有高温W、Mo元素异常。可以看出,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分布模式与钻孔岩石的测量结果分布模式是一致的,并且不同标高地球化学异常是连续的,但含量值存在差异,与元素从深部到浅部迁移过程有关。
  通过铜陵矿集区三维结构的研究,表明铜陵矿集区不同标高地球化学异常在空间上存在着连续的对应关系,即从地表到不同深度切面地球化学异常是连续存在的,原生晕与次生晕存在紧密联系,这可为勘查地球化学提供深部找矿依据。
其他文献
岩土体中的指流现象是优势流的一种,指流现象是在岩土体内部中的一种常见的水分运移过程,本文采用熔融石英砂建立多孔介质的物理模型,模拟指流在土层中的运移过程,实现了在多孔介质内部观察指流形成和发展全过程的可视化。通过改变影响因素对指流的形成与发育过程进行研究与讨论,采用PCAS数字图像分析技术对不同条件下的多孔介质模型进行定性描述。指流宽度是描述指流几何形态的重要指标,结合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实验所
学位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伟大战略以及“一带一路”规划的实施,黄土高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修复工程等重大项目陆续开展实施,黄土遇水湿陷的特殊地质条件给建设、施工、设计单位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迫切需要深入掌握黄土的湿陷力学性质。大量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黄土湿陷性不仅发生在天然黄土分布区,长期农业灌溉地区表层黄土仍具有较高湿陷系数,因此黄土湿陷可以多次、反复出现,甚至重塑黄土
学位
本文以白鹿塬西南侧长安区鸣犊街道四坡村废弃黄土窑洞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研究废弃黄土窑洞的变形破坏特征,并总结废弃窑洞破坏的模式;采用室内试验研究黄土和古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分析窑洞在正常居住、窑洞废弃等不同窑洞状态下含水量与土体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借助迈达斯(MADIS GTS NX)有限元软件模拟不同窑洞状态下窑洞边坡的应力应变特征,进而揭示了废弃黄土窑洞边坡变形破坏机理并提出相
我国境内地震发生次数多、频率高,并且所发生的地震破坏性强。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2015年我国开始建设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通过建设国家地震预警系统获得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和地震预警能力,为减轻地震灾害威胁提供有力保障。地震预警系统在陕西拟新勘选站点612个,其中需要进行场地测试站点127个。  为了确保陕西新勘选站点的观测效能,需对拟勘选站点进行场地环境地脉动
学位
全球范围内与W成矿密切相关的岩体,主要有S型、A型和I型花岗质岩石,与高分异还原型S型或I型花岗质岩石及与A型花岗岩密切相关的W、Sn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研究较深入,与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质岩密切相关的W(Mo)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类钨矿类型,其成岩成矿作用机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江南钨矿带的东部新发现了一批与弱分异氧化型I型花岗闪长岩有关的W-Mo矿床(如东源W-Mo矿床,逍遥W矿床、竹
秦巴山区镇巴县地质环境复杂,岩性复杂多变,地质灾害受地域影响较大,再加之区内降雨充足,灾害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增加,滑坡灾害尤为突出,本文以镇巴县幅区内灰岩地区为研究区域,区内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和稳定性为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如下:  (1)通过实地野外地质详查,将研究区滑坡分为岩质滑坡和土质滑坡,并将研究区70个野外调查点作为样本,通过统计结果可见顺向坡数量最大,其次为逆向坡、顺斜向坡,逆斜向
学位
高速铁路是世界各国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据2019年底统计数据,我国高速铁路投入运营里程超过3.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随之而来的环境振动问题日益突出,高速铁路所引发的环境振动对附近建筑物安全性、周边精密仪器的正常使用以及沿线居民的身心健康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此,国内外专家展开深入研究,尤其在软土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但针对我国黄土地区高速铁路环境振动问题研究较少。因此,在黄土地区高
学位
秦巴山区南部任河流域分布大量降雨诱发浅层滑坡灾害,由于区域内斜坡含碎石粉质粘土堆积层与下部强风化带所具有的非均质结构,再加上多变的斜坡结构类型和复杂的气象环境条件,致使降雨作用下斜坡浅表层土体内非饱和-饱和水文响应过程较为复杂,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浅层土体的变形强度特征与滑坡破坏模式。本文以任河流域内典型降雨诱发浅层滑坡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降雨滑坡水文响应与地表变形监测系统,通过研究多因素复杂环境条件下
学位
结构面是岩土体破坏类型的控制因素,也是岩土体破坏的潜在发展方向的标志。黄土的结构面是伴随着黄土的沉积、演化而形成的,由于成因各异,其力学性质、性状也各有不同,所控制的灾害发生类型也各有所异。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原位剪切试验、室内三轴及剪切流变等试验手段,对黄土结构面的类型开展了研究,并以黄土-基岩结构面及黄土-古土壤接触带为例重点研究其变形及强度特征,并得到了如下结论:  (1)根据黄土结构面的成因
近年来,随着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的开发与扩建,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些基础工程设施的开发,形成了许多高陡的岩土体边坡,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工程措施,如浆砌石护坡、抗滑桩、锚杆支护等,这些工程防护措施造成边坡裸露的现象,在降雨期甚至会发生水土流失、滑坡等地质灾害,引发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对岩质边坡进行生态复绿技术研究,使其逐渐完善并广泛应用于破碎岩质边坡工程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