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ⅤA5蛋白抑制TypeⅤ-A型CRISPR-Cas系统的分子机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RISPR-Cas适应性免疫系统为细菌和古细菌对抗噬菌体和质粒入侵提供了核酸序列特异性的防御机制,分为TypeⅠ至TypeⅥ六种类型,其中TypeⅡ、TypeⅤ和TypeⅥ系统的效应蛋白为单个蛋白组成,而其他类型Cas蛋白由多个亚基组成。在噬菌体感染细菌的过程中,细菌的Cas效应蛋白例如Cas9或者Cas12a在RNA指导下通过PI(PAM-interacting)结构域识别靶向dsDNA的PAM序列并解旋dsDNA,其核酸酶结构域切割噬菌体基因组DNA,抵御噬菌体的入侵。作为对CRISPR-Cas免疫系统的反击,噬菌体通过突变、编码anti-CRISPR蛋白等一系列策略来逃逸细菌的CRISPR-Cas系统。目前通过各种方法鉴定得到了众多针对多种类型系统的anti-CRISPR蛋白,在已经报道的anti-CRISPR蛋白抑制机制的相关研究中,这些蛋白都是通过与Cas效应蛋白复合物直接结合从而阻止靶向dsDNA结合的方式抑制CRISPR-Cas系统的活性,而针对TypeⅤ型CRISPR-Cas12a系统的anti-CRISPR蛋白尚未被发现,其抑制CRISPR-Cas系统的机制也是未知的。本论文旨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TypeⅤ型CRISPR-Cas系统的anti-CRISPR蛋白,并通过生化、结构生物学方法研究其抑制机制,以填补TypeⅤ型anti-CRISPR蛋白研究领域的空白。本研究首先从细菌基因组数据中寻找TypeⅤ-A亚型CRISPR-Cas系统,并依据Self-Targeting的方法从莫拉克斯氏菌属(Moraxella bovoculi)22581菌株前噬菌体基因序列中,预测得到了有可能抑制CRISPR-Cas12a系统的50个anti-CRISPR候选蛋白,随后通过体内靶向质粒的实验和体外剪切抑制实验,从中筛选到了能够有效抑制CRISPR-Cas12a系统的AcrⅤA4和AcrⅤA5蛋白。凝胶过滤实验、Pull-Down实验和电泳迁移率实验结果显示AcrⅤA4蛋白是通过与MbCas12a-cr RNA复合物相结合的方式抑制靶向dsDNA的结合从而发挥其抑制功能的,而AcrⅤA5蛋白不与MbCas12a效应复合物相结合,但仍然通过阻止dsDNA的结合发挥其抑制功能。随后的生化实验结果显示,AcrⅤA5蛋白是一个乙酰转移酶,它通过乙酰化修饰作用使MbCas12a蛋白失去切割dsDNA的能力,我们通过质谱结果分析MbCas12a蛋白的乙酰化位点,结合Lb Cas12a蛋白结构数据,进一步确定了氨基酸残基K635的乙酰化是导致MbCas12a蛋白失活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蛋白晶体X射线衍射技术和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分别解析了AcrⅤA5晶体2.1?和MbCas12a蛋白3.6?分辨率的三维结构。AcrⅤA5蛋白晶体结构显示,单个AcrⅤA5蛋白分子由两个交叉的α螺旋束包裹着5股反平行的β折叠片组成,两个AcrⅤA5分子各结合一分子乙酰辅酶A形成同源二聚体结构。MbCas12a-cr RNA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显示,其负责PAM识别的PI结构域中第635位赖氨酸的侧链氨基发生了明显的乙酰化作用,提供了分子水平上乙酰化作用发生的直接证据。生化实验结果和进一步的结构分析显示,AcrⅤA5蛋白通过乙酰化修饰MbCas12a蛋白PI结构域PAM识别关键的Lys635侧链ε-氨基,产生空间位阻效应,阻止了MbCas12a蛋白对PAM序列中关键T碱基的识别,从而阻碍了靶向dsDNA的结合,抑制了CRISPR-Cas12a系统的功能。根据结构对AcrⅤA5蛋白进行单点突变,体外剪切抑制实验结果显示,Lys2、Lys29、Gly32、Gly34、Ser35的突变使AcrⅤA5蛋白几乎失去了抑制活性。其中Lys2和Asp85之间的盐桥相互作用与维持AcrⅤA5蛋白二聚体结构密切相关,而Lys29、Gly32、Gly34、Ser35在AcrⅤA5与Ac Co A分子的结合中发挥着关键作用。MbCas12a蛋白Lys635突变为Arg后,体外剪切抑制实验显示AcrⅤA5蛋白不能抑制其剪切dsDNA的活性,而其源于M.bovoculi 22581菌株中同源蛋白Mb2Cas12a负责PAM识别的关键氨基酸为Arg625,具有抵抗AcrⅤA5蛋白乙酰化修饰的能力,当突变为赖氨酸时,受AcrⅤA5蛋白抑制失活,进一步证实了AcrⅤA5蛋白通过乙酰化修饰MbCas12a蛋白Lys635侧链ε-氨基,阻止MbCas12a蛋白对PAM序列中关键T碱基的识别,从而阻碍靶向dsDNA结合的分子机制。本研究论文首次解析了TypeⅤ型anti-CRISPR蛋白AcrⅤA5的晶体结构以及MbCas12a蛋白的单颗粒冷冻电镜结构,通过结构分析和生化实验阐明了AcrⅤA5蛋白通过乙酰化共价修饰的方式使CRISPR-Cas系统失活的机制。这种通过酶催化反应的方式使CRISPR-Cas系统失活的机制不同于以往发现的anti-CRISPR蛋白直接结合抑制Cas蛋白的策略,拓展了我们对于噬菌体利用anti-CRISPR蛋白抑制细菌CRISPR免疫系统的理论认识。该研究对理解噬菌体与细菌或者古细菌之间不断进化的军备竞赛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论文中对anti-CRISPR蛋白AcrⅤA5抑制Cas12a蛋白分子机制的研究为开发控制Cas12a基因编辑系统的工具提供了结构基础。
其他文献
锂硫电池正极理论质量比容量高达1675 mAh g-1,具有很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然而,锂硫电池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的溶解引起的穿梭效应和充放电过程中反应动力学迟缓的问题尤为严重。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通过对碳材料的掺杂以及复合改性,设计四种高性能硫正极载体材料。以低成本的海苔为生物质原料制备氮、氧共掺杂的生物质碳材料(ANOC)。氮、
多铁性材料可以同时实现力-电荷-自旋的多重耦合因而允许通过外场来控制其铁电性和铁磁性,相比于传统的铁电存储和磁记录材料,多铁材料在性能控制上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在信息存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多铁材料体系中,由薄膜构成的异质结和复合薄膜满足了对器件集成化和微型化的要求,且在室温下能够表现出磁电耦合性能,研究多铁材料中两相复合方式对磁电效应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Co Fe2O4/Pb(Mg
使用机器人对真实场景进行三维重建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如灾难与救援现场、行星探测和工厂测绘等。现阶段,存在多种SLAM方法可以实现此功能,但大多侧重于人为控制机器人进行定位和建图,使最终的建图效果受限于操作人员的个人经验。本课题主要研究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多机器人系统在完全未知的环境中根据视觉传感器的感知情况,协同自主地规划自身的移动轨迹,最终完成对整个环境的三维重建。涉及视觉SLAM方法、动态
GaN是一种典型的宽禁带半导体,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研究的重点。GaN通过掺杂可实现n型或p型导电,以及不同波段包括可见光和紫外光范围的光致发光,因此广泛应用于发光二极管和激光二极管等领域,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应用价值。GaN的半导体行为和光电响应往往由点缺陷的相关过程决定。尽管经过了多年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学术界对这些点缺陷过程的理解仍然存在很多争议。理论计算描述半导体中带电缺陷的主要困难是如何
抗渗性是水泥基材料耐久性的第一道防线。本文研究纳米材料对水泥基材料抗渗性的提升效应与机理,建立纳米改性水泥基材料的抗渗模型与预测方法,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水泥基材料因组成和配比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初始微观结构,并对纳米材料的改性效应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围绕纳米材料对不同水泥基材料的抗渗提升效应与机制,采用宏观性能测试、微观结构观测分析、理论计算与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纳米改性
在流化床的数值模拟中,欧拉-欧拉方法和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是两种最常用的方法。欧拉-欧拉方法中固相守恒方程使用颗粒动理学理论进行封闭,其中固相压力、粘度等参数的确定都依赖于弹性恢复系数,该参数的选取对于描述颗粒碰撞间动量传递和耗散至关重要。在欧拉-拉格朗日方法中,通过颗粒间碰撞作用实现相间动量的传递,忽略了气固两相湍动能传递对离散颗粒运动的影响。因此发展一种合理的描述颗粒碰撞和气固两相湍动能传递的两
Sn与Fe通过热扩散作用形成了FeSn2金属间化合物层,赋予镀锡板高耐蚀性的特点,但热扩散条件下FeSn2金属间化合物层的生长过程、机制与相关动力学参数尚未明确,同时通过电沉积法获得Sn-Fe合金的研究却少有报道,特别是对其镀层性能及电沉积过程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的目的便是明确上述热扩散法与电沉积法获得锡铁合金的过程、膜层性能及其异同,进一步通过控制工艺参数来提高膜层性能。采用SEM、XRD、Ta
压缩感知理论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内容,而且也为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关注几类稀疏逼近函数来处理?0最小化问题,通过构造?0范数的非凸、非光滑逼近函数来设计新的求解算法。另外,本文利用?0范数的连续可微逼近函数来研究?0最小化问题的解与最小二乘解之间的关系。首先,利用?1范数的Moreau正则化函数的极小
由于具有特殊的表界面性质,超浸润材料在自清洁、微液滴操作、水油分离、防雾及防覆冰等多个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该领域不断地发展,复杂的使用环境对超浸润材料提出了更高的性能要求,发展具有多种功能的超浸润材料成为现今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作为一种新兴材料,石墨烯在构建多功能超浸润材料方面具有自身优势。但是目前已报道的石墨烯基材料多需要借助表面化学改性来实现其表面超浸润性,而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石墨烯的传
现代新型武器系统的发展对吸收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宽频吸收、强反射损耗和良好耐候性的要求非常迫切。铁磁金属颗粒独特的铁磁特性是实现宽频、高效吸收的基础。但是该类材料优良的电磁性能由于涡流效应、填充率低等问题在使用过程中却未能充分发挥。引入介电层对铁磁颗粒进行包覆以实现颗粒间充分隔离便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铁磁/介电界面的存在有可能产生新的电磁损耗,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磁损耗效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