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幼儿的保育和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国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近代化的托儿组织是20世纪初在西方的影响下开始创办和出现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妇女解放和儿童的健康成长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同时在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妇女积极参与社会生产劳动,而孩子的拖累成为了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阻力,托儿组织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了建立和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托儿组织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得到建立和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妇女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参与积极性的提高促进了它的顺利发展。由于城市和农村条件的差异,托儿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形式。在城市地区,主要是以工矿企业托儿所和街道托儿所为主要的组织形式。在广大农村地区,主要形成了农忙托儿所和农忙托儿互助小组等组织形式。这些托儿组织的发展,不仅保障了幼儿的身体健康,还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当时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的发展。此外,托儿组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改善了她们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建国初期妇女解放事业的进步。托儿组织虽然对妇女解放和儿童保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物质资料短缺,保育人员的质量与数量得不到保障,以及管理不善等原因,也给这个组织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利。本文将新中国初期托儿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所掌握的史料,探讨分析了这一组织的发展脉络、不同地区的组织形式和特点、以及对幼儿保育和妇女解放事业的影响,旨在为当前我国这两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些许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