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选用了半互容性的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构成聚合物互穿网络体系的基体,合成了一系列线性聚氨酯(PU)/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互穿网络体系,并研究其阻尼性能。论文首次运用二正丁胺法(相对应于聚氨酯部分)及气相色谱法(相对应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部分)相结合,分别测定了聚氨酯形成及甲基丙烯酸甲酯自由基聚合的动力学过程。研究了体系的组成、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催化剂浓度、引发剂的加入时间以及加入扩链剂1,4-丁二醇对体系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影响体系粘度的因素都会影响该体系的聚合动力学;体系粘度的增加一方面会抑制聚氨酯齐聚物大分子的移动,另一方面会影响甲基丙烯酸甲酯自加速效应发生的时间;而且,聚氨酯的逐步聚合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自由基聚合过程相互影响;当体系中加入过高浓度的催化剂时,体系中PU的形成速率将远超过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速率,此时甲基丙烯酸甲酯将不能完全反应,其最终转化率很低,因此在反应过程中必须控制好两种聚合物网络的相对聚合速率。此外,在聚氨酯的形成过程中,其前期的聚合反应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后期则遵循三级动力学反应方程。在研究了线性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动力学规律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引发剂浓度及催化剂浓度,用本体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完全互穿、半互穿的PU/PMMA同步互穿网络体系。论文首次在PU/PMMA互穿网络体系中引入了功能单体,以进一步提高该体系的阻尼性能。运用动态力学性能分析法研究了体系组成、交联密度、纳米二氧化硅(Si02)含量以及功能单体浓度、内接枝剂浓度对体系阻尼性能的影响,用透射电镜法表征了体系的相态,研究体系阻尼性能变化与其相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改变交联密度只能改变相应聚合物网络的阻尼峰宽度,而阻尼峰强度变化不明显;加入适量纳米Si02填充的PU/PMMA体系,当纳米Si02均匀地分布在体系之内时,其阻尼值会明显增加;加入20%功能单体使得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区向低温移动,该体系将拥有一个连续较宽的阻尼区;当内接枝剂含量达3%时,体系呈现视觉透明状,并只出现一个玻璃化转变区,且峰强度大大提升。玻璃化温度相差较大的体系更适合运用内接枝的办法,当所需材料的有效阻尼温度范围不是很高,但对阻尼强度要求比较高的情况下,运用内接枝剂是改善体系阻尼性能的一种高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