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分析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改善患者气虚体质干预腹型肥胖的治疗效果,以期为气虚质腹型肥胖的干预开拓新思路。
方法:
本研究纳入76例在2019.1-2020.12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38例,穴位埋线组38例。穴位埋线组取穴分为两组,A组:支沟、天枢、胃俞、中脘、足三里;B组:曲池、滑肉门、脾俞、水分、丰隆。A组与B组穴位交替使用,第1、3、5次治疗使用A组穴位,第2、4、6次治疗使用B组穴位,2周治疗1次,共治疗6次。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在穴位埋线组的基础上加用阴阳调理灸,具体操作为:每周1次阴阳调理灸治疗,治疗周期3个月,共治疗12次。观察并评价腹型肥胖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及安全性情况。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前后腰围的下降值。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肥胖相关体格检查指标(BMI、体脂肪、体重、臀围)、体质判定指标(气虚质转化评分、气虚质症状评分)。将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评价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疗法干预气虚质腹型肥胖的安全性指标。本次研究使用SPSS24.0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评价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疗法干预气虚质腹型肥胖的安全性与优效性。
结果:
1.脱失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在临床研究期间,穴位埋线组脱失患者4例,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脱失患者2例,共计70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穴位埋线组34例,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36例,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指标基线水平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干预前后腰围变化比较: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的腰围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穴位埋线相比,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腰围下降更显著(P<0.05)。
3.干预前后BMI变化比较: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的BMI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穴位埋线相比,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BMI下降更显著(P<0.05)。
4.干预前后体脂肪变化比较: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的体脂肪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穴位埋线相比,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体脂肪下降更显著(P<0.05)。
5.干预前后体重变化比较: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穴位埋线相比,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体重下降更显著(P<0.05)。
6.干预前后臀围变化比较: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的臀围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穴位埋线相比,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臀围下降更显著(P<0.05)。
7.干预前后气虚质转化评分变化比较: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的气虚质转化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穴位埋线相比,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气虚质转化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
8.干预前后气虚质症状评分变化比较: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患者在气虚质症状评分总分、疲乏、懒言、感冒易感性、虚汗、声音无力症状评分上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气短症状评分值明显降低(P<0.05),而穴位埋线组该症状评分较干预前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心慌、头晕症状评分值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组间比较: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在疲乏、懒言、感冒易感性、虚汗、声音无力症状、气短症状评分下降程度较穴位埋线组更显著(P<0.05)。
9.安全性评价:在本次临床研究过程中,两组共计70例患者均未出现重大不良事件。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在治疗期间有1例出现施术部位局部硬结,1例出现局部肿胀,1例出现督脉铺灸处轻微烫伤,予以常规处理后缓解。穴位埋线组有2例患者出现埋线部位局部硬结,1例出现局部红肿胀痛,予常规处理后缓解,均无遗留后遗症。
结论:
1.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疗法和穴位埋线疗法干预气虚质腹型肥胖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与单纯穴位埋线相比,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除了能减重降脂外,还能有效改善腹型肥胖患者气虚相关临床症状,调理体质,固本补虚,从而让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分析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改善患者气虚体质干预腹型肥胖的治疗效果,以期为气虚质腹型肥胖的干预开拓新思路。
方法:
本研究纳入76例在2019.1-2020.12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按照1:1的比例,分为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38例,穴位埋线组38例。穴位埋线组取穴分为两组,A组:支沟、天枢、胃俞、中脘、足三里;B组:曲池、滑肉门、脾俞、水分、丰隆。A组与B组穴位交替使用,第1、3、5次治疗使用A组穴位,第2、4、6次治疗使用B组穴位,2周治疗1次,共治疗6次。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在穴位埋线组的基础上加用阴阳调理灸,具体操作为:每周1次阴阳调理灸治疗,治疗周期3个月,共治疗12次。观察并评价腹型肥胖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及安全性情况。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前后腰围的下降值。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肥胖相关体格检查指标(BMI、体脂肪、体重、臀围)、体质判定指标(气虚质转化评分、气虚质症状评分)。将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评价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疗法干预气虚质腹型肥胖的安全性指标。本次研究使用SPSS24.0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评价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疗法干预气虚质腹型肥胖的安全性与优效性。
结果:
1.脱失情况及基线资料比较:在临床研究期间,穴位埋线组脱失患者4例,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脱失患者2例,共计70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穴位埋线组34例,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36例,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指标基线水平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干预前后腰围变化比较: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的腰围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穴位埋线相比,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腰围下降更显著(P<0.05)。
3.干预前后BMI变化比较: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的BMI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穴位埋线相比,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BMI下降更显著(P<0.05)。
4.干预前后体脂肪变化比较: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的体脂肪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穴位埋线相比,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体脂肪下降更显著(P<0.05)。
5.干预前后体重变化比较: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穴位埋线相比,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体重下降更显著(P<0.05)。
6.干预前后臀围变化比较: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的臀围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穴位埋线相比,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臀围下降更显著(P<0.05)。
7.干预前后气虚质转化评分变化比较: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两组气虚质腹型肥胖患者的气虚质转化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穴位埋线相比,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气虚质转化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
8.干预前后气虚质症状评分变化比较: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患者在气虚质症状评分总分、疲乏、懒言、感冒易感性、虚汗、声音无力症状评分上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气短症状评分值明显降低(P<0.05),而穴位埋线组该症状评分较干预前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心慌、头晕症状评分值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组间比较: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在疲乏、懒言、感冒易感性、虚汗、声音无力症状、气短症状评分下降程度较穴位埋线组更显著(P<0.05)。
9.安全性评价:在本次临床研究过程中,两组共计70例患者均未出现重大不良事件。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组在治疗期间有1例出现施术部位局部硬结,1例出现局部肿胀,1例出现督脉铺灸处轻微烫伤,予以常规处理后缓解。穴位埋线组有2例患者出现埋线部位局部硬结,1例出现局部红肿胀痛,予常规处理后缓解,均无遗留后遗症。
结论:
1.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疗法和穴位埋线疗法干预气虚质腹型肥胖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与单纯穴位埋线相比,穴位埋线联合阴阳调理灸除了能减重降脂外,还能有效改善腹型肥胖患者气虚相关临床症状,调理体质,固本补虚,从而让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