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使用配备Angiovue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SD-OCT)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黄斑区内层视网膜微血管及微结构的变化特征。
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0例(80眼),分为狼疮性视网膜病(LR)组14例(22眼)和狼疮患者无视网膜病变(NLR)组32例(58眼)。同时招募与疾病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年人50例(50眼)作为对照组。使用配备Angiovue的SD-OCT横向和纵向扫描所有受试者来获得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mm×3mm范围的浅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RCP/DRCP)的微血管图像,应用实验室自行编写的分析程序将浅层及深层视网膜微血管进行骨架化,并将去除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直径为2.5mm的总环形区域(TAZ)按照上方区(S)、颞侧区(T)、下方区(I)、鼻侧区(N)和TAZ区分为5个区,获得SRCP/DRCP各分区的平均视网膜毛细血管骨架化密度(RCSD)。同时,对所有受试者行SD-OCT放射状扫描获得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8mm范围的三维视网膜厚度图,并应用实验室自行编写的自动分层算法将视网膜分为8个亚层,考虑与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区域对应关系,分析数据时仅取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mm范围,并按中央区(C)、上方区(S)、颞侧区(T)、下方区(I)和鼻侧区(N)分为5个区,获得各分区的平均视网膜总厚度及各亚层厚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两两比较LSD-t检验分析各组间各区域的平均RCSD值和视网膜厚度的差异性。此外,采集SLE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使用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估患者的疾病活动。
结果:在SRCP中,研究发现NLR患者的RCSD值在TAZ、S、T、I分区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LR组所有分区的RCSD值均显著低于NLR组和对照组(P<0.05)。而在DRCP中,NLR组的RCSD值与对照组相比并未显著改变(P>0.05),但LR组所有区域的RCSD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在绝大部分区域(TAZ、S、I、N),LR组的RCSD值均低于NLR组(P<0.05)。此外,NLR组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NFL)和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分别在S、N和T分区即已出现显著变薄(P<0.05),且LR组的NFL和GCIPL分别在S、I、N和C、S、T、I分区较对照组显著变薄(P<0.05)。同时,研究发现,SRCP(TAZ)的RCSD值与NFL和GCIPL厚度均显著相关(r=0.38,P=0.001;r=0.51,P<0.001),而DRCP(TAZ)的RCSD值仅与GCIPL厚度显著相关(r=0.43,P<0.001)。研究还发现,LR与NLR两组之间的SLEDAI评分存在显著差异(13.8±6.5Vs.7.7±8.1,P=0.020),且LR组的SLE并发症,如狼疮性肾炎(LN)和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的发生率均较NLR组更高(50%Vs.38%;14%Vs.9%)。此外,SLE患者SRCP的RSCD值与血肌酐和尿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62~0.414,P<0.05),与补体C3和狼疮抗凝物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332~-0.704,P<0.05);GCIPL厚度与血肌酐及尿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40-0.417,P<0.05),且NFL厚度与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62-0.496,P<0.05)。
结论:亚临床期LR,即尚未临床诊断为LR的SLE患者中,浅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已出现普遍性降低,且视网膜内层厚度局部出现变薄。而且,SLE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和内层厚度均与其部分全身指标显著相关。配备Angiovue的SD-OCT有助于评估SLE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和微结构变化,这可能会为LR的早期诊断和进展监控提供有效的定量方法。
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0例(80眼),分为狼疮性视网膜病(LR)组14例(22眼)和狼疮患者无视网膜病变(NLR)组32例(58眼)。同时招募与疾病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成年人50例(50眼)作为对照组。使用配备Angiovue的SD-OCT横向和纵向扫描所有受试者来获得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的3mm×3mm范围的浅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RCP/DRCP)的微血管图像,应用实验室自行编写的分析程序将浅层及深层视网膜微血管进行骨架化,并将去除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直径为2.5mm的总环形区域(TAZ)按照上方区(S)、颞侧区(T)、下方区(I)、鼻侧区(N)和TAZ区分为5个区,获得SRCP/DRCP各分区的平均视网膜毛细血管骨架化密度(RCSD)。同时,对所有受试者行SD-OCT放射状扫描获得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8mm范围的三维视网膜厚度图,并应用实验室自行编写的自动分层算法将视网膜分为8个亚层,考虑与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区域对应关系,分析数据时仅取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mm范围,并按中央区(C)、上方区(S)、颞侧区(T)、下方区(I)和鼻侧区(N)分为5个区,获得各分区的平均视网膜总厚度及各亚层厚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两两比较LSD-t检验分析各组间各区域的平均RCSD值和视网膜厚度的差异性。此外,采集SLE患者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使用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估患者的疾病活动。
结果:在SRCP中,研究发现NLR患者的RCSD值在TAZ、S、T、I分区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LR组所有分区的RCSD值均显著低于NLR组和对照组(P<0.05)。而在DRCP中,NLR组的RCSD值与对照组相比并未显著改变(P>0.05),但LR组所有区域的RCSD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在绝大部分区域(TAZ、S、I、N),LR组的RCSD值均低于NLR组(P<0.05)。此外,NLR组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NFL)和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分别在S、N和T分区即已出现显著变薄(P<0.05),且LR组的NFL和GCIPL分别在S、I、N和C、S、T、I分区较对照组显著变薄(P<0.05)。同时,研究发现,SRCP(TAZ)的RCSD值与NFL和GCIPL厚度均显著相关(r=0.38,P=0.001;r=0.51,P<0.001),而DRCP(TAZ)的RCSD值仅与GCIPL厚度显著相关(r=0.43,P<0.001)。研究还发现,LR与NLR两组之间的SLEDAI评分存在显著差异(13.8±6.5Vs.7.7±8.1,P=0.020),且LR组的SLE并发症,如狼疮性肾炎(LN)和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的发生率均较NLR组更高(50%Vs.38%;14%Vs.9%)。此外,SLE患者SRCP的RSCD值与血肌酐和尿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62~0.414,P<0.05),与补体C3和狼疮抗凝物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332~-0.704,P<0.05);GCIPL厚度与血肌酐及尿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40-0.417,P<0.05),且NFL厚度与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62-0.496,P<0.05)。
结论:亚临床期LR,即尚未临床诊断为LR的SLE患者中,浅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已出现普遍性降低,且视网膜内层厚度局部出现变薄。而且,SLE患者的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和内层厚度均与其部分全身指标显著相关。配备Angiovue的SD-OCT有助于评估SLE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和微结构变化,这可能会为LR的早期诊断和进展监控提供有效的定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