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对石油这一能源的强烈需求,促使中国的油轮运输业蓬勃发展,这也势必导致船舶油污风险加大。从国际层面“托利·堪庸”(Torrey Canyon)、1“埃克森·瓦尔迪兹”(Exxon Valdez)、2“艾瑞克”(the Erika)3等大型的油污损害事故,到国内层面上“塔斯曼海”油污损害赔偿案,4在到眼前的中石油大连新港、5“康菲”油污损害事故,6无不在提醒我们制定完善的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法律制度是一套复杂、内容庞大的系统,涉及适用范围、责任主体、赔偿范围和责任限制等核心制度,其中责任主体制度是这一庞大体系中首先要解决和梳理的问题。本文正是围绕责任主体这一切入点来较详细和深入地探讨我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制度中责任主体的设计问题,提出我国应该形成船货双方二元利益平衡,全社会共同参与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的格局,以期为我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主体制度的学理研究提供借鉴,并谨为相关司法实践提供参考。文章首先介绍了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的基本理论,包括船舶油污损害和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的涵义、性质、特征、与责任主体相关的免责条款和赔偿范围以及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从对严格责任原则内在特征和本质要求出发引出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制度对责任主体多元化趋势的要求。紧接着文章从理论层面上通过对现行国际公约、外国立法以及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主体的规定的分析和比较,探讨国际、外国立法在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主体这一问题上的主流趋势的利弊和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对这一问题规定的优缺点,为下文提出立法建议埋下伏笔。此外,文章集中对实践中几种特殊情形下的船舶油污损害事故民事赔偿责任主体问题进行研究,如船舶碰撞情形、船舶经营人和船舶承租人以及国家,以明确其在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问题上责任主体地位的成立与否。最后,笔者在前三章论述的基础上,通过详细论述与责任主体有关的制度如强制责任保险、基金制度和直接诉讼制度,提出自己对于我国船舶油污损害民事赔偿责任主体的立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