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不懂外文的翻译家,林纾译介了180多种外国文学作品,其中一部分在他所处的时代产生过很大影响并获得过许多现代著名作家的赞誉,这的确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奇迹。然而,传统的翻译批评却认为林纾的翻译作品不忠实原作。传统的翻译观强调翻译结果的评价,忽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它们无法解释译者为什么做出非此即彼的决定,也无法体验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文化互动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研究需要对形成译文文本的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系统研究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例如,什么样的技巧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中影响文本翻译过程的究竟是什么? 因此,这篇论文的基本观点就是翻译是一个提供者与接收者之间商讨意义的过程。或者说,译本可看作是一种交涉的明证,可追溯译者做出的一系列决定的过程。译者的决定不可避免地与他从事的翻译活动的社会文化语境相关互动。 这篇论文分为四个章节,另加引言和结论。引言提出有关林纾的翻译的几对矛盾。一是对于林纾翻译作品的一些相互矛盾的评价;二是林纾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和他本人相当随意的做法之间的矛盾;三是他身处上流文学地位却译介小说这种在当时受歧视的文学体裁之间的矛盾。传统翻译观由于过分强调译作和原作的语言对比从而无法合理地解释这些矛盾现象。而注重翻译中语境、历史、惯例等问题的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可以对此提供全新解释。 第一章介绍了晚清时期小说翻译的情况。当时,中国一方面面临国内政治、文化危机;另一方面面临国外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一些改革者由于青睐小说的巨大影响力,选择小说作为他们表达政治思想以及教育民众的工具。因此,晚清时期的小说翻译是一项新兴而较随意的事业,译者多采取的是删节、添加或改写的办法。 第二章对林纾翻译的各个方面作了概观式评述,其中包括他作为译者的生涯,他的政治和文化观,他的译作,他的语言以及翻译技巧。事实表明,林纾算是一位严肃、认真的译者。他的一系列翻译决定与他教育民众、改良社会的翻译目的密切相关。由于受晚清时期社会、文化力量和他本人文学观的影响,他选择了当时盛行的翻译方法。 第三章是林纤的译作《黑奴吁大录》的个案研究。通过与斯陀夫人的原作《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详细比较,我们发现它是一个文化互动的典型例子。译者由于自身的社会环境而删节和改写了原作的宗教内容,也有少量的保留。总的来看,译者迎合了译文读者的政治需求和文学倾向,译出了一部中国人乐于接受的政治小说,却又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原作。 第四章是对林纤及其译作贡献的总体评价。林纤的翻译小说宣扬了爱国精神、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思想和自由平等观。林纤还让国人认识到西方亦有文学,亦有可与我国的一流作家相媲美的作家。自林纤后,中国才开始了翻译世界文学作品的风气。他的翻译推动了我国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