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厚英是中国“文革”后“第一个在文学创作中大胆提出人性、人道主义的命题”的作家。她的创作既有对现实人生的体验,也有对社会历史的理性思考,包含着她对于人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和不满,在她十六年的创作生涯中,有喜有悲,有甘有苦,但她始终真诚如一,执著于人性的发掘、探索,致力于小说形式的改革、创新,对于当代文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力图以整体的眼光纵览戴厚英创作的全貌,梳理和剖析其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意识,并从女性文学的研究角度出发,以戴厚英为个案,通过对其创作中“人道——女权”同构的精神内核、女性/性别观及其叙述策略的分析以及女性形象的文本解读,透析当代女性生存的真实状态,同时站在人道主义立场,运用女权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的理论,通过“女性意识”这一视角来剖析、研究戴厚英及其创作,希望能深入开掘出其作品中独特的女性世界,进一步说明其人、其作在当代文坛的意义。本文所确立的中心观点是:以人道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来构建戴厚英创作中的女性意识。沿着这样的思路,本文正文部分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戴厚英作品中女性意识“人道——女权”同构的精神内核。在对戴厚英的作品进行“女性”释读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是把女性意识与人道主义的追求融合在一起,以“人的觉醒”启迪着“女性的觉醒”;是站在“人道主义”的创作高度,以细腻的人物肖像描写、复杂的女性情感体验以及“弱男强女”的人物模式设置,凸现其创作强烈的女性本位意识。第二章分析了戴厚英对“女性”的释读、性别观及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叙述策略:对中国男权宗族、男身佛的解构和对母权的建构。第三章着重通过对戴厚英的知识分子三部曲——《人啊,人!》、《诗人之死》、《空中的足音》,以及中短篇小说集《锁链,是柔软的》中女性形象的文本解读,分析其小说中女主人公被掩蔽的女人气、被指派的母亲角色,进而分析其地位与气质、角色的矛盾冲突,从而揭示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妇女真实的生存状况,最后明确作者的女性主义立场。本文力图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论述,来达到深入理解戴厚英、把握其创作特色,透析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