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上颌窦三维立体重建,进一步研究上颌窦的立体形态、位置及与相邻器官、结构之间的毗邻关系,为临床种植牙、拔牙及外伤和肿瘤手术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临床研究及人类学青年数据库积累资料。
方法:选择正常志愿者34例(68侧),男、女各17例,年龄在18-22岁之间。选取上颌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上、下牙列排列整齐及牙齿完整无缺者。实验方法:受试者取仰卧位,以听眦线(OML)为基线,自眶下缘平行扫描至上颌牙咬合面。利用牙科应用软件Dentalscan行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参数。
结果:眶下孔最大孔径3.89±1.27mm,眶下管下壁厚度为0.30±0.48mm,眶下孔形态分型:横椭圆形占76.5%(52例)、圆形占23.5%(16例),其中有副孔者占1.5%(1例),其余均为单孔。尖牙窝壁厚1.10±0.40mm;上颌窦最大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分别为35.10±5.35mm、37.63±4.01mm和26.00±4.13mm;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牙槽嵴顶距上颌窦底壁距离分别为14.95±3.78mm、11.45±3.63mm和10.25±3.48mm;上颌窦形态:断面观多为尖指向外侧的三角形,冠状面观(由前向后)多为尖指向下方的三角形→椭圆→近似园变化规律;矢状面观多为不规则且前后径稍长的长方形;上颌窦窦底(矢状面观)平坦者占69.1%(47例);上颌窦单窦占75.0%(51例)、双窦占8.8%(6例),三窦占16.2%(11例);上颌第三磨牙出现率为82.4%(56例)。以上结果除眶下孔最大孔径男女组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组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4.1眶下管从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上观测,其整体走行大多位于上颌窦腔内,是导致上颌窦形态复杂、个体差异大的原因之一。4.2尖牙窝横断面观大多有较明显凹陷,其为上颌窦前壁最薄弱处,其上方紧邻眶下孔,孔内有眶下神经及血管通过。从尖牙窝处开窗人路的诸多手术,应注意保护眶下神经及血管。4.3上颌窦窦底距第二磨牙牙槽嵴顶距离最近,而非第一磨牙。上颌窦窦底多呈平坦型,但牙根突人窦腔者占11.6%,此为上颌窦形态复杂的又一因素;个别上颌窦底壁与磨牙牙根之间仅以极薄的骨板相隔,甚至无骨板仅以黏膜覆盖,这一解剖特征是拔牙时牙根易被推入窦腔的重要原因。4.4上颌窦形态变化与发育密切相关,青年期大多呈前后径最大,上下径其次,左右径最小的特征。但也存在个体差异,与面型及种族等有关。4.5上颌窦有分隔现象,但单窦多见,双窦、三窦较少,此亦是上颌窦形态复杂的因素之一。提示临床行上颌窦引流术时予以注意。螺旋CT三维重建,是研究上颌窦立体形态、空间位置及其毗邻结构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