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环境下有效教育课堂案例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对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一直以来是教育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非常丰富,从最初的关注教师品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到如今的探究课堂实践、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等等。近年来,孟昭彬教授开创的有效教育(MS-EEPO),在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方面具有非常强大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受到众多专家的高度评价。虽然有效教育得到了诸多教育工作者的肯定,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到目前为止对有效教育的研究非常少。本研究重点聚焦普通有效教育课堂和移动环境下有效教育课堂,探讨两者教室的课堂布局、教师的教学风格、师生间的互动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为教育工作者对有效教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笔者采用观察法对两种类型的课堂布局、教学过程和师生表现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采用弗兰德斯量化分析工具,对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情况进行分析;采用NVIVO 10质性研究软件对学生课堂参与度进行分析;最后主要针对移动环境下有效教育课堂的效果,对上课学生进行半结构型访谈。通过对课堂几个方面的观察、分析和访谈,得出移动环境下有效教育课堂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第一,移动环境下有效教育课堂的优势。运用电子白板替代传统白板以及平板电脑替代各种大小的白纸来进行表达呈现,操作方便简单、易于呈现效果,同时使得整个课堂整齐有序,有助于教师管理学生;教师对学生更倾向于间接影响,在课堂上更多的运用媒体资源来开展教学,并且即时对学生的话语进行追问,通过问题来检查学生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课堂的互动效果;整个教学过程很稳定,课上教师对课堂的控制有力,教学秩序很好;在任务呈现上教师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展示,这样形成头脑风暴形式,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二,移动环境下有效教育课堂存在的问题。在整个课堂上学生还是比较被动的,都是在回应老师的问题,没有开启新的话题,整个教学活动的氛围不够自由,学生较少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课程内容较多,导致课堂上时间比较紧促,老师的语速快,很多学生表示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关于平板电脑进入课堂,教师必须控制好课堂,不然会出现学生用平板电脑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本研究的结果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为有效教育的研究者和执行者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是通过观察番茄红素和运动训练对小鼠游泳力竭时间及血清、肝脏、心肌和股四头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探讨番茄红素对提高机体运动能力和抗疲劳的作用,为更
师范教育重启免费之门,在教育领域又激起了一层波澜。各种评说蜂拥而至,与此相近的话题也随之升温。大多数学者都根据其已有研究理论和实践,从研究者本人视界来评析这次师范
上世纪90年代,德国职教界提出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是继“双元制”后的又一职教新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分科课程,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突出
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泡在舞厅里逍遥度日的,风餐露宿中叫苦连天的,都不是老矿工。当年的老矿工,一般都生活得规规矩矩、实实在在。对他们来说,一年看一次电影就是过一
期刊
高茶藨(Ribes altissimum Turez.)落叶灌木,高(1)2~3 m。主要生长在阿尔泰山山坡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下或山间河流岸边等潮湿的环境和酸性土壤上,海拔1 400~2 400 m。果实富含
单色油画是艺术家们淡化了环境色对物体的影响、把色彩斑斓的世间万物融汇于内心深处,经过主观化的处理,内心的升华而得出的意象化图像。它作为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正在逐渐发
从现代到后现代、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更替,最显著的标志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除了具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互联网是具有实时、互动、跨境、跨文
“元认知”这一术语(metacognition)是Flavell 20世纪70年代针对元记忆研究而提出来的,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此后,元认知及其理论引起了众多语言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而
根据岩爆岩体高地应力的成因 ,首先将岩爆类型划分为自重应力型、构造应力型、变异应力型和综合应力型四大类 ;然后依据具体应力条件 ,并结合岩爆特征等内容 ,再将岩爆划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