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挖掘小麦生产潜能,为关中地区冬小麦的高产、优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本研究从生产实际出发,以国审小麦新品种西农20为试验材料,设置条播(T)、宽幅播(K)、穴播(X)3种不同播种方式和112.5 kg·hm-2(D1)、150 kg·hm-2(D2)、187.5 kg·hm-2(D3)、225kg·hm-2(D4)4个不同播量,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和播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灌浆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 穴播在孕穗期较条播株高增加了6.85%,差异显著。宽幅播处理下的旗叶叶面积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减幅最小为8.52%。干物质积累量在生育期内穴播较宽幅播和条播分别增加5.42%和10.06%。不同播量处理对株高在扬花期至灌浆期均表现为随播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在D3处理达到最大;旗叶叶面积在扬花期至灌浆期随播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最大值D2较最小值D4分别增加了13.43%、17.91%;干物质积累量在在扬花期至灌浆期随播量的增加而减少,扬花期D1、D2、D3处理显著高于D4。2. 在扬花期穴播较条播更有利于旗叶SPAD值提高,宽幅播在整个生育期的下降幅度较条播和穴播更小。小播量处理的SPAD值在整个生育期内降幅较小。不同播种方式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内对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无显著影响,播量处理在扬花期、花后10天和花后20天对旗叶净光合速率影响显著,D1播量处理较其它处理在生育期内下降幅度更小;宽幅播在花后20天能显著提高胞间CO2浓度,旗叶胞间CO2浓度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减小,且差异显著;播量处理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为小播量时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显著高于大播量。3. 播种方式和播量处理下冬小麦籽粒千粒质量均呈“S”型增长趋势,小麦籽粒灌浆进程符合Logistic方程变化规律。穴播能最快到达灌浆速率最大值,宽幅播则最迟;穴播的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为最大,宽幅播为最小;但灌浆持续时间则表现为宽幅播最大,而穴播最小。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均随播量的增大而减小,灌浆速率到达最大值时间与灌浆持续时间则表现为:D2>D4>D3>D1。4. 与条播和穴播相比,宽幅播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增产幅度达6.33%、6.85%,且产量随播量的增加而增大,在D4时达到最大,最大产量处理为D4K较最小处理D1X提高23.29%;穴播随播量的增大,增产幅度逐渐提高,在D4播量处理也能获得较高产量。宽幅播有效穗数较条播、穴播分别提高9.09%和9.11%;穴播的千粒重较宽幅播、条播提高了2.91%和2.12%。有效穗数随播量增加而增加,D4处理较D3、D2、D1分别提高了7.14%、14.50%和25.72%;有效穗数最大值出现在D4K处理,较最小值D1X处理提高了42.09%,与产量对交互处理的响应结果一致。5. 穴播与条播和宽幅播相比,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了6.34%、2.83%,且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谷醇比均为穴播最大;随着播量的增加,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组分含量和谷醇比在D3处理时达到最大值。支链淀粉、总淀粉含量和直支比均表现为宽幅播最高、条播次之、穴播最低;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随播量的增加先增后减,直链淀粉和直支比随播量的增加先减后增;直链淀粉和直支比在D1K处理最大,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均在D3K处理时最大。穴播较条播显著提高了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延展性,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延展性、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在D1处理时最大,且显著高于其它播量。综上所述,在本试验中穴播播种和D4播量相配套时,小麦籽粒的产量和品质指标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