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纪念报道对集体记忆的建构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受灾最严重、影响最大的灾害之一,已然成为中国自然灾害史上不可忘却的一部分。特别是在近些年,中国媒介环境更加开放,地震后的十年间,读者从媒体上了解灾难、认知灾难,这些信息也构成了我们对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媒介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我们通过媒体去“再现”灾难现场,了解事件。另一方面媒体对灾难的传颂过程,也是重新唤醒记忆和重新调整记忆的过程,媒介充当着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通过纪念报道重唤记忆不单单是再现历史事件,更重要的将新的意义赋予其中,以达到在观念、精神和文化上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笔者通过对十年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纪念报道相关文章的搜集、梳理和分析,从媒体的报道量、报道体裁、报道版位和报道篇幅进行了版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人民日报》将汶川地震相关文章放置在议程设置中的重要位置,多次采用头版头条、大标题、大插图等醒目的方式,在恰当日期重新引起受众关注。并且兼顾了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采用多种体裁、不同篇幅的文章,呈现出更加立体化、可读性强的新闻报道,对读者的灾难集体记忆进行补充和更新迭代。从报道主题以及文本的关键词、高频词进一步归纳了报纸对于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建构议题,分别为:关注受灾群众、灾后重建情况、评论性文章、赞扬抗震救灾杰出人物、防震减灾工作进展、纪念活动和灾难祭奠的艺术作品。这六种议题主要呈现出灾难面前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的重建之路,高度赞扬参与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关心受灾群众的心理建设,以及对防灾减灾工程的工作部署,铭记灾难,面向未来。然后在集体记忆理论的视角下,进一步从“’新闻仪式’再现地震记忆”、“图片选择淡化灾难图景”、“’选择性注意’凸显正向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归纳了“5.12”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建构策略。最后,论文从更深层次上探索思考了《人民日报》建构“5.12”汶川地震集体记忆的背后深意:通过周年纪念这样的“新闻仪式”,报纸周期性地对集体受难经历进行唤醒,用正向的文本构建起正向的集体记忆,树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光辉形象,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达到凝聚族群、加强社会认同感、彰显大国形象的作用。
其他文献
儿童分数概念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形成的关于分数的错误概念对掌握科学概念产生了阻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概念转变,重组与
"心象"在中医临床的应用体现在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是基于"心象"概念中的意象范畴展开的。整个辨证施治的"心象"过程可以概括为知象、取象、立象、审象、拟象等5个环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宏观背景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打造宏大的专业技能型人才队伍,解决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破解人才市场供需匹配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必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武汉协和医院服务利润链体系的研究,在改进协和医院服务利润链管理的同时为医疗服务业转变经营模式提供一种理念和方法上的借鉴。本研究分四阶段进行,第一阶
传统的磁存储、光存储和半导体存储受到超顺磁效应、衍射现象和最小光刻单元的限制而存在各自的物理极限,基于扫描探针显微术(SPM)的信息存储技术能够突破传统存储技术的物理
汽油发电机组以其灵活、方便、稳定的特点被广泛地作为常用、备用和应急的交流电源使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紧缺现象,使汽油发电
本研究以旅游规划团队为研究对象,以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旅游规划团队中领导行为各个维度、团队认同与团队公民行为的关系,并分析团队认同在领导行为与团队公民行为之间的缓冲作
目前学术界对清代四川地区的社会慈善救济事业研究较少,本文以清代四川地方志为最基本资料,以“国家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关系为视角,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保障学的相关理论和
学术界对于藉田礼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却鲜见从人类学仪式理论切入的研究。中国古代的藉田礼作为天子亲耕的代表性礼仪,自周代开始一直沿革至清代。“天子”因“王土”而重社
由于阅读本身的用途以及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阅读教学一直受广大英语教师的关注。在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相当有效地促进其他三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