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是自我伤害行为的高发人群,对其影响因素与发生机制的探究一直是国外研究的重点,如新近对生理因素的关注。文献回顾发现,自伤行为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密切。适应性的情绪调节强调个体控制行为的能力,特别是在负性情绪体验下,抑制冲动行为和/或专注目标任务的能力。本研究在探讨了国内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后,发现自伤行为与冲动控制困难因子有较大正相关,继而进一步分析了自我伤害行为与冲动性的关系,重点揭示了自伤青少年冲动控制的行为学特点与脑电特征。
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行为实验法和事件相关电位法先后进行了两项研究。研究一通过对武汉市820名普通中学生和72名工读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国内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与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人格的关系及组别、性别差异。确定了与自伤行为相关较大的情绪调节成分(冲动控制)作为后继研究对象。研究二通过采用go/no-go实验范式诱发抑制性负波N2,揭示了青少年冲动控制的行为学特点与脑电特征。重点比较了自伤组(n=12)与对照组(n=12)行为学(反应时、错误率)和脑电指标的差异(no-go任务正确反应下的N2幅值、潜伏期),及自伤组的性别差异。最终探讨了问卷调查、行为实验和事件相关电位结果的关系。
通过完成上述两个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自我伤害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稳定存在,且工读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中学生;
(2)自我伤害行为与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人格及各因子显著正相关,与缺乏调节策略、冲动控制困难因子,及运动冲动性的相关较大;冲动性人格、情绪调节困难对自伤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力,冲动性人格的预测力更大;
(3)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其情绪调节困难、冲动性人格得分,以及行为学、脑电指标也基本不存在性别差异;
(4)行为数据显示:被试go任务的正确反应时比no-go任务的错误反应时长,说明go/no-go范式成功诱发了被试的冲动反应;自伤组go任务正确反应和no-go任务错误反应的错误率均高于对照组,表示自伤组被试具有更高的冲动性,同时又难以抑制冲动行为;
(5)N2成分分析发现:自伤组no-go任务正确反应的N2幅值显著高于对照组no-go任务正确反应的N2幅值,提示自伤组被试成功抑制冲动反应需要更多的神经活动能量;自伤组no-go任务正确反应的N2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推迟,说明自伤组被试对抑制刺激的不敏感;结果与地形图的显示一致。
(6)问卷调查结果与行为学数据、脑电指标的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