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带一路”建设,到“京津翼协同发展战略”,再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而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先行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影响。过往学者对于交通基础设施和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缺乏空间因素的考虑,而现实中,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不仅要基于自身区域的经济发展,其对周边的溢出效应同样不可忽视。因此,本文从空间视角出发,研究“长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用的存在性、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向,从而提出有利于提高现有规划政策的有效性和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
本文在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依赖性、网络性和外部性特征,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路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家庭和企业的区位选择、分工合作、经济集聚和扩散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对区域产生不同方向和强度的溢出效应。
本文的实证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方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变量进行全局和局部的自相关检验,证实“长三角”区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进而为后续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奠定基础;然后,本文通过LM检验、LR检验和Hausman检验等方式,在SAR模型、SEM模型和SDM模型中选择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进行空间计量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历年的莫兰指数显著为正,且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表明“长三角”区域各城市之间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空间相关性越发紧密。(2)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的产出弹性在0.0201到之间0.0334。且与传统的OLS模型相比,交通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小于其估计系数,即在不考虑空间影响的情况下,传统的OLS估计高估了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影响。(3)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即本地交通基础设施的提高会引起其他城市生产要素的流入,进而产生负的溢出效应,拉大区域间经济差距。(4)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仍然很大,但新经济增长要素人力资本、城镇化、创新度等对经济的影响也日渐重要。
最后,根据以上的结果分析,提出政府应在加大“长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各城市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加强各城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完善,注意培养落后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政策建议, 从而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本文在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依赖性、网络性和外部性特征,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路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通过家庭和企业的区位选择、分工合作、经济集聚和扩散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对区域产生不同方向和强度的溢出效应。
本文的实证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方法,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变量进行全局和局部的自相关检验,证实“长三角”区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进而为后续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奠定基础;然后,本文通过LM检验、LR检验和Hausman检验等方式,在SAR模型、SEM模型和SDM模型中选择拟合效果最好的模型进行空间计量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历年的莫兰指数显著为正,且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表明“长三角”区域各城市之间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空间相关性越发紧密。(2)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的产出弹性在0.0201到之间0.0334。且与传统的OLS模型相比,交通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小于其估计系数,即在不考虑空间影响的情况下,传统的OLS估计高估了本地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影响。(3)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即本地交通基础设施的提高会引起其他城市生产要素的流入,进而产生负的溢出效应,拉大区域间经济差距。(4)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仍然很大,但新经济增长要素人力资本、城镇化、创新度等对经济的影响也日渐重要。
最后,根据以上的结果分析,提出政府应在加大“长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各城市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加强各城市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完善,注意培养落后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政策建议, 从而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