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临床、病理特征及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筛选可评估DILI炎症程度及判断预后的细胞因子标志物,以无创的方式对DILI的炎症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估和预测。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内科54例有明确用药史或环境毒物接触史、经肝脏穿刺活检确诊的DILI患者为实验组(标记为D1~D54),随机选取同期14例肝功能正常、无肝病史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标记为N1~N14)。(2)方法:收集54例DILI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收集保存于标本库的上述54例DILI患者血清及14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应用细胞因子蛋白抗体芯片检测20种细胞因子(G-CSF、I-309、IL-1β、IL-1Ra、s IL-6R、IL-8、IL-10、IL-12p40、MCP-1、MIG、MIP-1α、MIP-1β、TNFα、RANTES、TIMP-2、TIMP-1、ICAM-1、MIP-1d、TNF-RI、TNF-RII)的表达情况并筛选差异细胞因子。肝炎症活动度分级(G)和肝纤维化分期(S)按0~4级评分。根据肝穿刺病理炎症分级将54例患者分为G1组、G2组、G3组、G4组(炎症程度依次递增,无G0组患者),分析细胞因子与DILI病理炎症程度的相关关系。根据患者出院时的转归情况将54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分析DILI患者生化指标、细胞因子与预后的关系,筛选出可评估预后的细胞因子标志物。细胞因子相关的数据分析,使用Ray Biotech Quantibody(?)中的QAH-CUST数据分析软件分析原始数据。认为差异倍数(foldchange,FC)>1.2或<0.83(absolute log FC>0.263)及校正后P值<0.05有意义筛选出差异蛋白。结果:(1)DILI的临床特征:本研究中,男性11例,平均为(48.18±13.82)岁,女性43例,平均为(50.74±9.68)岁。RUCAM评分中,>8分3例,6~8分35例,3~5分16例,无1~2分及≤0分患者。引起DILI的可疑药物包括中药(66.67%)、抗微生物药(7.4%)、保健品(5.56%)、非甾体抗炎药(5.56%)、接触环境毒物(3.70%)、抗风湿类药物(3.70%)、抗甲状腺药(3.70%)等。临床表现为29例(53.70%)患者出现黄染,17例(31.48%)患者存在乏力症状,11例(20.37%)患者存在腹部不适,10例(18.52%)患者存在胃肠道症状,4例(7.40%)患者存在皮肤瘙痒,19例(35.19%)患者因体检发现肝功异常就诊,无自觉不适。临床分型为肝细胞损伤型28例(51.85%),胆汁淤积型13例(24.07%),混合型13例(24.07%),肝功指标在三种不同临床分型间比较,AST、ALT、GG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DILI的病理特征:本研究中,DILI的病理表现无特异性。肝细胞损伤型病理主要表现为界面炎、肝细胞点灶状坏死及水样变性、细胆管增生,汇管区炎细胞浸润以混合性炎细胞浸润为主,脂肪变性以小泡性脂肪变性为主。胆汁淤积型组织学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及毛细胆管内胆汁淤积、肝细胞内色素沉着、水样变性、轻度肝细胞损伤(点灶状坏死),脂肪变性主要为小泡性脂肪变性。混合型同时存在上述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界面炎、细胆管增生、中或重度肝细胞损伤(包括点灶坏死、融合坏死及桥接坏死)伴有胆汁淤积,汇管区炎细胞浸润以混合性炎细胞浸润为主,脂肪变性以小泡性脂肪变为主。54例DILI中,肝穿病理炎症程度G1级17例,G2级12例,G3级15例,G4级10例,无G0级患者。(3)DILI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DIL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所检测的20种细胞因子中存在11种细胞因子差异表达,包括IL-1β、IL-8、IL-10、IL-12p40、MCP-1、MIG、MIP-1α、MIP-1β、TNFα、TNF RI、TNF RII,且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表达量上调。不同炎症程度组DILI患者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L-8、TNF RII、TNFα、MIP-1β、MIP-1α、IL-1β、TNF RI在G1组至G4组均存在差异表达;MIG、IL-12p40、IL-10在G1组不存在差异表达,在炎症程度较高组(G2组、G3组、G4组)差异表达;TIMP-1在炎症程度最高组(G4组)差异表达;I-309在炎症程度最低组(G1组)差异表达。不同炎症程度组间的细胞因子比较,IL-10在G1组vs G3组、G1组vs G4组、G2组vs G3组、G2组vs G4组组间差异表达。MIG在G1组vs G2组、G1组vs G3组、G1组vs G4组、G2组vs G3组、G2组vs G4组组间差异表达,随着炎症程度增加,表达量逐渐增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DIL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的11种差异细胞因子中,TNF RII、IL-10、MIG、IL-1β与AST、ALT、TBi L正相关;MIP-1α、MIP-1β、TNF-RI与AST、TBi L正相关;IL-12p40与ALP正相关;MCP-1与TBi L正相关。(4)DILI患者的预后分析:54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7例,好转39例,未愈8例,无死亡或行肝移植患者。根据54例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治愈和好转,n=46)及预后不良组(未愈,n=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B(P=0.040)、MCP-1(P<0.001)、ALT(P=0.031)与预后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P-1(OR=1.014,95%CI:1.002~1.027,P=0.020)是DIL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MCP-1评估DIL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853(95%CI:0.729~0.978,P=0.002),约登指数最大值0.592,截断值为489.61pg/m L,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71.7%。结论:(1)本研究中,DILI以女性多发,引起DILI可疑的药物以中药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黄染、乏力等,约1/3患者起病隐匿,无临床症状,大部分DILI预后良好。(2)DILI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存在显著差异;细胞因子参与DILI的发病过程;特定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差异表达对评估不同炎症程度有所帮助。(3)ALT、ALB、MCP-1与DILI预后相关,其中MCP-1是DIL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MCP-1越高,DILI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