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体感实验在中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mi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实验能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学习和探究物理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然而,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课程离不开实验课程资源的支持。除了实验室装备的实验课程资源外,人们已经发现,生活环境中的材料、物品、器具等也可以通过开发成为重要的实验课程资源。但运用起来最便捷、最灵活的物理实验课程资源是人体本身,利用人体或人体局部充当实验器材开展的一类物理实验即所谓“物理体感实验”[1]。笔者认为,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大力开发设计并探索多方式、多渠道、灵活地运用“物理体感实验”,丰富和完善物理实验教学形式,对促进物理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物理体感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并将“物理体感实验”与常规物理实验教学相结合,探索解决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如忽略学生的个体感受、缺乏科学探究经历、不利于学生知识迁移等问题;本研究对“物理体感实验”教学功能进行了探讨,依据理论归纳概括出“物理体感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设计了若干“物理体感实验"教学案例,同时开展了实践研究。选择赤峰第四中学高一年级同一物理老师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高一十五班为实验组,共61人,本组开展“物理体感实验”和常规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高一十六班为对照组,共61人,本组不开展“体感实验”只进行常规物理实验教学。从2010年9月至2011年月1月,历时一个学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验习题测试、考试成绩对比,重点研究了实验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记忆、迁移、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等方面的变化是否显著。实践研究表明,通过开展“物理体感实验”教学,学生在感知、注意、认知策略以及记忆和表达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具体作用是: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记忆的保持;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正向迁移;有助于学生将物理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物理体感实验”是有效的、可行的。本研究可为改进物理实验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依据。笔者通过对教学实践研究的反思,认为本研究还存在不足,在论文的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进一步完善研究的设想。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中风患者急性期NO与SOD变化的特点及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法对 118例急性期中风患者和 54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清NO与SOD含量测定 ,并对
话语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话语主体间实现有效交流的首要载体,其最显性的功能就在于话语主体对彼此之间表达意义的共同理解。但是,这种理解的有效实现并不完全依
目的探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治疗中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两组,对照组使用关节
为适应日趋复杂的国际民事法律关系,需要对传统冲突规范进行“软化处理”,美国冲突法革命在这方面成就卓越,但其消极结果是法律选择的“过度灵活”,影响了法律适用的确定性与
本文运用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解读根据文德琳·范·德拉安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怦然心动》中文本的表层与深层结构,通过剖析男女主人公家庭价值观的差异,探讨当代
近年来,被称为现代三大前沿科技之一的纳米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掀起了一场震撼全球的技术革命。同时,纳米技术所引发和即将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忧虑
学界对杜诗“诗史”精神的认识 ,一般包含两重含义 :能反映重大历史事件 ,能补史书之阙 ;某些反映个人家庭生活的作品亦能折射时代的心理特征。本文认为 ,它还应该有第三重内
重点对高炉炉缸安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①应建立对炉缸重点区域的点、线、面全方位的监测体系;②将冷却壁热流强度作为炉缸安全事故临界值指标;③应努力将炉缸安全事
目的:评价检测和肽素(copeptin)及肌钙蛋白I(c Tn I)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76例发病在6 h以内、疑诊NSTEMI的患者分为NSTEMI组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