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詹姆斯·奥康纳主张由生态维度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尝试恢复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奥康纳以其生态重构的独特视角,吸引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奥康纳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仅蕴含潜在的生态思想,存在一定的生态空场。正是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生态空场的判断,奥康纳开启了一条生态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探索之路。就生态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路径而言,奥康纳以构建自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詹姆斯·奥康纳主张由生态维度重构历史唯物主义,尝试恢复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奥康纳以其生态重构的独特视角,吸引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奥康纳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仅蕴含潜在的生态思想,存在一定的生态空场。正是基于对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生态空场的判断,奥康纳开启了一条生态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探索之路。就生态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路径而言,奥康纳以构建自然、劳动、文化三位一体理论作为生态重构的基点;以提出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进而展开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作为生态重构的核心;而生态重构的落脚点是实现以生产性正义为导向的生态社会主义。应当说,奥康纳的重构工作凸显了自然和文化因素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提出的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为分析生态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并由此拓展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广度。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和马克思主义受到质疑的背景下,奥康纳也没有背弃马克思主义,而是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并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在克服生态危机上的优越性,值得对其充分肯定。然而必须指出,奥康纳因未能完整和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故贬低了其在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中的重要价值。由于强调多元因素决定论,进而犯了主次不分的错误。对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的作用过分夸大,从而将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混为一谈,偏离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中,仍停留于浅层次的思考,既未真正触及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也未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离马克思所强调的批判性和实践性相差甚远。
其他文献
政治共识是政治体系顺利运转的前提,也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当今世界,各种内外因素正在解构现代国家的政治共识。这一现象在后发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国家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天然的分裂特质,政治体制转型又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冲突。如果在这一过程中盲目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容易导致共识破裂。中国目前正处于深化改革阶段,同样面临着种种矛盾与困境。如何有效弥合冲突,构建起政治共识是当代中国亟需解决的问题。政治共识的
语言是生活的折射,内蕴着人们的心理逻辑与认知方式。语言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语言生活也随之改变,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生活,语言能力的培养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必须做出改变。没有高水平的语言能力,个体就不会拥有高质量的语言生活。个体的语言能力是其语言学习与表达的基础和起点,对其心智发展和语言学习具有重要价值。语文课程的设科之本就是语言
教学不仅是教师认知与行为的实践,还是一种情绪的实践。身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工作上的许多挑战,情绪的波动也时刻进行着。可以说,情绪是教学的一部分,也是教学的核心。情绪贯穿教师教学工作与职业生活的全过程,支配着教师对课程教学、人际互动、专业成长的理解与投入,亦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尤其对于从教第一年的新教师来说,他们刚踏入工作岗位,处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其职业适应不只是知识与技能上的,情绪体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机器人的教育价值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已获初步认可,机器人进入学校课堂也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协作问题解决是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学习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然而,教师却往往更加看重学生的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忽略了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过程技能。元认知支架可以从元认知层面为学生协作问题解决学习提供支持与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各种调控过程,进而有效改善学生的协作问题解决活动。元认知支架支持学生的协作问
后工业时代的发展兴起了全新的文化生产方式,艺术作品已然不只在单一媒介中创作,而是可以在不同传播媒介中设计与呈现。视觉艺术与音乐艺术是两种典型的媒介,数字技术的进步促使着两者之间的跨界结合,研究者们通过各种映射设计方法,尝试实现音乐声学信息与情感体验的视觉转译。本课题运用跨学科与实验设计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音乐与视觉关系的探究,提炼音乐可视化设计中音乐向视觉转换的依据。归纳分析了音乐可视化映射模式中音
本篇论文,选择“赏罚”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韩非子》一书为主要的参考文本,旨在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韩非对赏罚的认识和论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探讨赏罚的“自然法”和“实在法”,分别从五个方面来论述赏罚思想。本文基于经济学理论,以现代学科理论为视角,深化研究赏罚在韩非法治思想体系中的架构和运用,探索韩非赏罚思想的意义和价值。《韩非子》共有55篇,“赏罚”作为一个词语出现了55次,分散在21篇中,而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深度融合,信息化教学已然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高校相继采取了线上授课。和传统教学相比,线上授课改变了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环境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诸多因素。这种变化对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保证新的课堂生态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育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对大学英语教师自主性的深入
爱德华·贝拉米在《回顾》中构建了一个未来“技术乌托邦”。小说中的技术元素反映了19世纪典型的技术乐观主义倾向:在贝拉米看来,技术是解决19世纪诸多社会问题的最好途径,是实现社会改革的“万能药”。然而,贝拉米在美化技术、展望未来的同时,却忽略了技术的负面影响。本文借助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分析《回顾》中的技术书写,研究“新世界”中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贝拉米未来技
服装线元素深度视错觉图案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线元素视错觉艺术作为一种灵活性强、形式多样的视觉艺术,在诸多领域有其身影。为了丰富服装图案的表现形式,拓展服装图案设计思维,满足人们对服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本课题以服装线元素深度视错觉服装图案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究线元素深度视错觉图案的艺术特征、色彩组合搭配与设计创新方法,对促进服装视错觉图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通过文献研
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用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充足劳动力的需求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进入了人口低增长状态,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衰退,如何保持足够的劳动供给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工资常被看做劳动力市场中的“杠杆”和劳动供求的“无形抓手”,对劳动供给和就业状况产生影响。一方面,工资和劳动供给均为劳动经济学的经典重要议题,另一方面,我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