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温针灸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BCRL)患者水肿程度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基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BCRL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成两组:温针灸组20例和安慰针组(非经非穴浅刺)10例,每周治疗3次,隔日一次,治疗7周,共21次。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7次、第14次和第21次,对主要观察指标——上肢臂围,及次要观察指标——水肿程度分级、水肿相关纤维化程度、VAS肿胀评分和上肢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作为安全性评价,以明确温针灸治疗BCRL的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收集温针灸组与安慰针组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第21次后的外周血,其中温针灸组10例,安慰针组5例,采用ELISA、q RT-PCR检测血浆中VEGFA、VEGFC和NRP1的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初步探索温针灸治疗BCRL的潜在机制。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主要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温针灸组与安慰针组治疗后的上肢臂围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相比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数值温针灸组呈现下降趋势。(2)次要指标:温针灸组与安慰针组在水肿严重程度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温针灸和安慰针均有改善水肿相关纤维化程度的趋势,但两组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温针灸和安慰针均能改善患者的上肢肿胀感,温针灸在治疗后第7、14、21次后,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统计学差异(P<0.001),安慰针在治疗第的14次和21次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温针灸能改善患侧上肢功能,其上肢功能评分在第14、21次评价时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安慰针组有改善上肢功能的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期间,未发生与温针灸相关的不良事件。2.机制探索结果:(1)ELISA结果:治疗后温针灸组血浆中VEGFA蛋白表达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9,P<0.05),安慰针组VEGFA蛋白表达呈现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VEGFC呈现上升趋势,安慰针组呈现下降趋势,但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未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亦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NRP1蛋白表达有上升趋势,安慰针组NRP1蛋白表达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但两组与治疗前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亦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2)PCR结果:治疗后温针灸组血浆中VEGFA基因较治疗前相对表达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上升趋势;治疗后两组比较出现统计学差异(P=0.045,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血浆中VEGFC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8,P<0.05),安慰针组VEGFC基因相对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亦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血浆中NRP1基因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变化,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慰针组NRP1基因相对表达量呈现上升趋势,与治疗前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亦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温针灸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具有潜在优势,在减轻患者上肢肿胀感及改善上肢功能方面有一定疗效。2.温针灸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可能与VEGFA、VEGFC表达增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