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方面一再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明确提出“哪样的人应该重用,哪样的人不能重用,都必须要把德摆在第一位”,并提出了政治品质、职业素养、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并重的“四德”准则和绩效标准。(1)而随着时代发展,高等院校大学生群体成为先进文明人群,成为了未来社会的领导人,高等院校大学生群体的社会主义政治方面道德问题也一直引起社会大众的普遍重视。如何增强高等院校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让高等院校大学生群体在毕业后成为一名对社会主义有所奉献的有志青年,要切实做好对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那么毫无疑问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对于继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若要切实提升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与深度是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而社会实践活动将对促使我国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国情、服务社会、培养道德、磨练意志,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无法取代的重要意义。作为大学生个体来说,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可以学习到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成为一名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发展潜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应该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服务、公益性帮扶项目、科学技术研究、勤工助教等社会实践活动类型,并注重社团实践基地的打造与建设,不断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和内容,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品质与成效,涵养广大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所贡献,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纵观当下,整个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状况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由于中国大众传媒对部分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以及具体事件的肆意报导传播,社会上多数人群都对当今的“90后”、“00后”产生了刻板印象,觉得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很差,无法履行或者规避了社会上相应的道德职责。目前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的课题国内外也有若干研究成果,不过,这些研究成果还停留于基本的文字描述和理论层面,没有具体的资料基础和数据调查以及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策略的有力探讨。故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中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公民社会理论、公民教育理论,将定量和定性科学研究结合,通过有效发放问卷的调研方式,针对来自全国不同类院校的1366名在校大学生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责任感的问卷调查研究工作,共收回了有效答卷1306份,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以及问题;同时,还增加了对曾从事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者的叙事研究,希望能够以志愿者的视角来全程见证和分析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观察追踪其社会责任感的动态变化,以及未来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更好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问题都是本文探究的重点。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目前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并通过比较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情况影响之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之后的社会责任感的得分不同,深刻探究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主观层面对社会责任感的基本概念,及其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另外,作者经过预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参加动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影响很大,因此修改后的问卷又进一步地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参加动机界定为同伴动机、家庭动机与自身动机这三个方面来展开了探索性研究。最后,文章又集中探讨了社会实践活动怎样有效的开展和策划,才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回收后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以下几点:(1)学校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已达到了中等偏上的水准,而大学生群体的思维主流是积极、正向的,其中大学生大部分都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2)在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的专业、性别、同伴关系和参加动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大学生参加动机中的自身动机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甚至成为主导因素;(3)社会实践活动的参加动机方面,出于同伴动机和家庭动机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低于出于自身动机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都有明显提升,但是仍有极少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感水平有所下降。另外,本文增加叙事研究,通过对两位志愿者的叙事深入分析,发现以下几点:(1)同伴关系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并会对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2)最初的参加动机不是为了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这类志愿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多次参与,改变了原有想法,社会责任感也有所提升。针对以上问题,运用问卷调查数据和志愿者的叙事研究,参考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求,提出以下几个措施:(1)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认知和实践,保持思想意识与实践活动的协同联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类型和内容,紧扣大学生专业使社会实践逐步专业化,提升育人质量体系;(3)健全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和人性化实践活动制度,统筹兼顾,做好活动开展的计划,成立“老带新”志愿者互帮小组,由老志愿者带领新志愿者开展首次活动,熟悉活动流程,缓解焦虑与不安;(4)转变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动机,重点定位意志薄弱、出于同伴动机和家庭动机等非自身动机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转变这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加动机并逐渐内化为自身动机;(5)营造家庭社会实践氛围,加强挫折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