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S rDNA测序研究不同龋病状况儿童的牙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cd04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龋病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由于其高发性和广泛性,其危害不言而喻。儿童是龋病发病率高的人群,而且治疗困难,而且容易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其危害更加突出。龋病是典型的细菌造成的感染性疾病,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龋病的发生是口腔微生物种群和牙齿表面的生态平衡被打破造成的,并不是单独一种或几种致龋菌在起作用,为此研究龋病发生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对于明确龋病的发生过程以及龋病的病因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代测序技术对于深入了解微生物种群的结构和多样性具有非常明显优势,本研究是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分析比较不同龋病程度儿童和非龋儿童牙菌斑微生物种群的结构和多样性,期望获得与儿童龋病发生相关的微生物菌群,并对四种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上的微生物种群进行富集菌群分析,从而为深入了解龋病发生的微生物种群变化情况,为龋病预防及治疗提供生物防范措施。方法:2015年在德州市德城区幼儿园随机抽选135名6岁儿童,对其进行龋病检查和牙菌斑样本收集,分为无龋组、低度龋、中度龋、高度龋四组。随机抽取四组各3名6岁儿童的牙菌斑样本纳入研究,取样获得的牙菌斑样本常规提取DNA后,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方法,针对16SrRNA基因V4变异区设计通用引物进行测序分析各组口腔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及多样性。结果: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方法总计得到条516248序列,经过预处理统计和质控得到的有效序列为478272条,平均为43021。经鉴定有21种菌门和238种菌属。各组之间的微生物群有较大相似性,菌群微生物主要有5个主要优势菌门:Frmicutes(厚壁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Fusobacteria(梭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经过分析发现有7种主要优势菌属: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Parascardovia, Aggregatibacter三个菌属的菌群在龋病的发生过程中处于优势,从而显示这些菌属与龋病的发生发展应该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结论:1不同龋病程度的儿童牙菌斑微生物种群有比较大的相似性,从而证明了生态型菌斑学说的正确性。2随着龋病严重程度的增加,确实有一些微生物种群在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与龋病的发生相伴而行,其中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3我们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龋病发生的微生物病因学,进一步验证生态型菌斑学说,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46-01  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作为新课程改革中作业的一种新形式,与传统的口头作业或书面作业相比较,更能显现它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自主性。实施新课程以来,收集资料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语文教学中一项学生常规性作业。其有助于学生理解課文内容,拓宽生活视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推动着
目的:1.初步筛选与舌骨位置建立联系的牙颌面及舌体的相关指标。2.就牙颌面及舌体等相关因素回归分析得出较敏感的指标。方法:研究对象:从2014-2015年来山东省正畸科就诊的成年
目的:收集上、下颌第一、第二磨牙共152颗,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其根管解剖特点,并进行比较,为提高根管治疗的效果提供解剖学根据。 方法:(1)肉眼下、放大镜下(2.5倍)及牙科显微镜下(4倍
目的通过根管显微镜在临床处理阻塞根管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治疗提供有益的经验。方法应用根管显微镜,配合超声器械处理因折断器械、钙化造成的2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53-02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低年级是学生的起步,起步好坏,关系到以后学习生涯的成功与否。有的家长总抱怨孩子不喜欢学习、早上赖床、作业拖拉、写字潦草、做事马虎、丢三落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159-01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努力追求的教学境界。教学中我一边摸索一边实践,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认识:  一、导致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行为的因素有:  (一)缺乏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教师理论学习不够,或者说即